课程与文化的和谐发展 ——我的课程观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3-3-10 21:40:20 |
|
|
创造英语环境犹可,若是人文学科,则还能有中国文化的特点吗?应该说我国的大学培养了很多杰出的精英人才,只不过这些人才没能为推进我国文化的发展效力,而跑出去为西方文化发展助阵,这并不是用西方教材的问题,而是校本课程少了,而是中国文化被西方文化打乱了阵脚。
其二,课程从政治论来看具有功利色彩,从认识论来看是探索未知。这二者不可偏废,在注重“正本清源”的同时,也应注意“削技强干”,在注意课程适应文化氛围的同时,更应注重课程对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使课程二重性处于平衡状态。
其三,新课程的运作必须谋求本土文化的认同,在我国幅员辽阔,受民族、宗教的影响,地域文化判别较大,即使是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其校园文化亦有差异,尽管课程设置有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但由于全国统一的高考指挥棒,使这些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形同虚设。因此,课程改革应注意这些区域文化的差异,在提炼中央课程的前提下,继续增大地方课程比例,监督落实校本课程的开发。同时,改革一统天下的高考制度,增大大学招生考试的自主权,才能落实国家的课程规划,才能推动我国文化的发展,促使全民素质的提高。
总之,课程与文化之间是相互依赖的,相互推动发展,也是相互体现的。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物理: 论课程的文化逻辑 下一个物理: 从改革后的新教材看美国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主要特点及发展趋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