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3-3-11 13:26:23 |
|
|
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目标提出:使学生掌握探究式学习,强调科学与实际,科学与社会、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要求我们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推行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这是教师应承担的重要的责任。在物理实验教学实践中,我从如下几个方面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激发思维,培养兴趣
激发思维是指在创造活动中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的思维。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旨在增强学生对物理问题理解的敏感性、思维的灵活性、判断的独立性、探索的创新性、解决问题的技巧性等。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探究式教学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一般是从动手开始的,因此,我在教学中主要是从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入手。如:学生用易拉罐自制漏斗,用塑料吸管、胶卷盒自制温度计测水温,用废弃的高橙瓶自制气体膨胀对外做功等实验教具。学生动手动脑,大大增强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发掘实验的有效因素,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以及实践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学到并掌握了物理知识。
二、坚持实事求是,提高观察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主要部分。获取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总结得到的。因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索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其中科学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物理的关键。问题是科学研究的依据,是走进科学大门的第一步。没有发现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知识,所以说,提出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根源。如果没有发现问题就难以激发求知欲。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就必须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如有些微型手电筒虽然很小,也没有反光罩,但它的光却很集中。这种电筒的小灯泡与普通的小灯泡有很大的区别,可让学生观察两种小灯泡指出不同的结构和特点。
每一个物理实验都有其明确的实验目标,它要求实验者必须有明确的观察目标和观察重点。教师要指导学生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如实地记录实验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甚至小到一个小数点。做到严格地把实验事实和自己观察到现象统一起来加以分析。这样,不仅提高物理实验的可见度、可信度;同时也可增强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创造型人才。
三、探索创新精神,重在学生参与探究性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来探究问题的实验。操作时可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传统的课堂教学,演示实验通常由教师操作,学生观察,但是由于受条件局限,有些实验现象学生根本看不清,直接影响学生探究实验心理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要改变观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质疑、归纳和总结。操作上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了解实验内容,多次重复,加深印象,巩固记忆。如在“欧姆定律”一节的实验中,我将原来的课堂演示实验改为师生共同参与边做边讲的实验,每两位学生发给一套实验器材(干电池、电流表、电压表、开关、定值电阻、滑动变阻器、导线),实验中首先提出观察要求:观察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跟流过导体的电流有什么关系?再观察导体的电阻与流过它的电流又有什么关系?直观的材料作为培养学生知识、观察力的材料,引导学生仔细、准确地进行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假设、猜想,思考如下问题:
电流、电压与电阻之间有什么定量关系呢?找出有代表性的一组实验数据:
研究电流和电阻的关系的实验数据如表中U=3V时,由表中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和电阻成反比。可见,探究性实验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去做,不仅给了学生参与动手实验的机会,又能得到技能训练和多种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体现了学生参与实验的重要性。
四、合理运用多媒体、优化课堂实验教学
课程改革对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常[1] [2] 下一页
|
上一个物理: 论科学探究教学与科学精神教育——兼论物理探究式教学 下一个物理: 科学探究表现性评价的性别差异研究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