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课教学目的与方法初探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3-3-15 13:44:14 |
|
|
习题课应有“主题”,习题课的教学目的应突出三个方面:
①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物理知识,扩大知识的联系;②使学生建立分析和求解物理题的思路和方法;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要改革习题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但不是每节课都能等量地达到这三个目的,具体课节往往是有所侧重的。下边以一节习题课为例进行探讨。
在学完《机械能》和《动量》之后,设计安排一节主题为“多过程力学综合题分析”的习题课。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分析物理过程,明确各过程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观察冲击摆测弹丸速度实验,提问:实验有几个物理过程?各过程如何联系?应答:两个物理过程:碰撞、摆动;联系:弹丸撞摆箱后的速度是摆动的初速度。分析:两个过程各遵循什么物理规律?结论应是:碰撞:动量守恒;摆动:机械能守恒。然后将实验编成一道习题。
例1用冲击摆测弹丸速度。若摆箱质量为M,悬线长为乙,质员为m的弹丸射人摆箱和摆箱以共同速度起摆,偏离中心的最大偏角为Θ。求弹丸速度。
向学生指出,这个包括碰撞、摆动等多种现象的习题就是多过程综合题。让学生求解例1并思考,(暂不要求回答):对这样的多过程综合题如何研究?(注:由于学生已分组做过的冲击摆实验,讨论难度小。展开自然,易为学生接受和引伸。这是依照学生的认识规律设计的方案。)
例2质量M=200g的小球A,自25cm高处沿光滑的倾斜轨道滚下,与静止在斜轨底端的质量r;m=100g的小球B正碰,如碰后A的速度是碰前的I/3,方向不变,B球碰后沿平直轨道前进2m后停下来、求B球所受的阻力。
用倾斜轨道装置演示题意。引导学生依然讨论分析有几个物理过程、过程间的联系及所遵从的物理规律。应答:略。
再引导学生比较例1和例2的异同点。共同点:都有几个物理过程,各过程间都通过“速度”联系;各过程都遵循一定的物理规律。是多过程力学综合题的构成特点。不同点:例1中两个过程研究对象都是弹丸和摆箱系统,例2中三个过程研究对象各不相同;例1的待求量寓于初始过程中,例2的待求量寓于末过程中,因此:①隔离分析各过程时要分别取研究对象。②初学时要注意思维方向;对例1宜用逆向思维,从末过程解起,对例2宜用顺向思维,从初过程解起。这样可使学生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
解例2(强调画好草图)
引导学生归纳解题思路:①据题意、画草图;②分析过程,抓准联系,注意思维方向;③对各过程分别确定研究对象,分析受力情况,确定解题依据的物理规律;④列解方程,讨论结果。
例3和例2中若不知A球的碰后速度,而知道B球在水平轨道上所受阻力为球重的0.1倍,求碰后:a球速度(其它条件不变)组织学生按解题思路求解。回到思考题,归纳对多过程综合题的研究方法,把复杂的过程看作是几个比较简单过程组成,向学生指出,这是物理常用的研究方法。
这节课侧重体现前述的教学目的2和3这节课意在使学生掌握分析,求解物理题的要领,记住思路、方法等,从而收到举一反三之效,对扫除题海战术的影响也有意义。
本课中,我的注意点不在解出具体答案上(这由学生自己完成),而在于设计思考方向及引导学生进入思维状态,形成活跃的思维气第巧卷技术物理教学氛上。课堂上除教师设计的研究点外,还抓住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例2中如何对待碰后一球的运动过程,就曾引起争论。几个主要结论都是学生经过讨论自己得出的,而不是教师直接给出的。教师主要是帮助学生把结论条理化和表达的更准确。
这节课中我注意给学生打下“化复杂为简单”,“由个别实例出发,经过概括,总结出规律,再去指导一般”的研究方法。在多年教学中,我体会:习题应富于实践性、针对性、探讨性。实践性是指要沟通物理习题与生产、日常生活、科研、实验中的物理现象间的联系,这节课先将冲击摆实验化成习题,后又用实验演示例2,主要想使学生建立习题与物理现象的直觉联系。其次想使学生看到物理习题不是凭空杜撰的,这对引导学生注意习题结果的合理性是有意义的。针对性主要体现在选题上,要针对习题课的主题是“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那么选题就要偏重于解决学生应用中的易错之处,和本节突出物理过程的选题就不同。
探讨性主要表现在教法上: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物理: 《力》教材分析 下一个物理: 论物理教学中提出问题的水平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