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新课程物理教材中“思考与讨论”栏目的功能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3-4-8 12:26:09 |
|
|
人教版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设置了“阅读材料”、“思考与讨论”、“做一做”、“旁批”等栏目。其中“思考与讨论”是突出的栏目之一,《必修1》共4章在11处设置了“思考与讨论”栏目,非常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同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并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同时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实践的机会,有利于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另一方面体现教材内容开放性、灵活性的特点,不仅丰富和拓展学生知识面,而且为学生进一步收集资料、解决问题提供一定的引导。
1.有利于引出新课题,加深学生对物理学概念的理解
第一章第五节图1.5-1的“思考与讨论”,通过思考讨论比较出两种交通工具的速度变化的快慢,从而自然地引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加速度的概念。
第三章第三节图3.3-1的“思考与讨论”,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验现象的发生的先后顺序考虑。
第四章第一节P74“思考与讨论”通过学生举例分析讨论加深学生对惯性概念的感性认识,理解惯性是一种“本领”,是物体“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本领,仅仅取决于物体的质量,而与物体是否受力,具有多大的速度无关。
2.精心利用“思考与讨论”展开教学,培养创造思维的能力
进行创新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具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和勇气,学生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教材中的“思考与讨论”是编者精心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师生对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理规律和概念的理解,分散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发表见解的意识和勇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组织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可包办代替或直接告诉学生结论。
如第一章第五节图1.5-3的“思考与讨论”,教学目的是介绍v-t图象的倾斜程度与运动加速度的关系,但这里不是由教师正面讲述,而是从一个问题出发,即从直线的倾斜程度出发,进行讨论。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勤于思考、勇于质疑的习惯。例如:第二章第三节的“思考与讨论”如何求出小车的位移?引导学生用极限的思想得出v-t图线下面四边形的面积来代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导出位移公式。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会提出各种想法和问题,教师不要随便肯定或否定,可启发、引导学生具体、深入的分析,肯定学生正确的想法,弄清楚错误的原因。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归纳总结所学的内容
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明确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希望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对他们提出恰当要求,鼓励学生自己独立钻研,并给以指导。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讨论问题的能力.最好不要由教师包办,都由教师讲给学生。
能让学生自己概括、推理、证明的,应该尽量鼓励学生自己去做。如关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公式,教材在正文中没有列出,要求学生自己推导。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经常要求学生这样做,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思考与讨论”(P17)让学生思考与讨论理解用△x表示位移大小和方向的方法,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自己总结方法的能力。
新教材编写中已注意在讲清概念的同时,注意能力和方法的训练与培养。教师叙述要有启发性,给学生留有较多的独立思考余地,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讲解不能过细,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教学要讲究效率。既要讲清,又不能巨细无遗,什么都讲清。可以在学生通过运用学过的基础知识,经过思考可以得出结论、答案的地方设一些“为什么”、“你想过吗?”“思考与讨论”等类似的栏目;可以在物理学方法和思想(包括思想教育)比较突出的地方,有意识地或总结或点一点(如理想化的观点、理想实验的方法、建立模型的观点、实事求是的观点等);可以通过章后小结,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整理、归纳学过的知识。
4.深化拓展所学的知识,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承上启下,为今后的教学做好铺垫。便于引出(揭示)将要学习的内容。通过对本栏目问题的思考、讨论与交流,学生不仅明确新学习任务,而且明确学习的意义,同时通过对方法的归纳,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例如,[1] [2] 下一页
|
上一个物理: 对物理新课标中“过程与方法”教学设计思路的探析 下一个物理: 中学物理教学中低成本实验的思考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