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学习孔子教育思想 锤炼物理教学语言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3-4-8 12:26:12 |
|
|
摘要:本文从探讨孔子的教学语言出发,概括出孔子的教学语言具有规范性与准确性,启发性与针对性,系统性与简约性等三大特点,并结合物理教学实际,探索了锤炼教学语言与提高教学效果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孔子教学语言物理教学实践体会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而语言是教学的首要工具。因此,对教师来说锤炼教学语言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范,作为万古颂扬的“至圣先师”,他不但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教育理论,而且在教学语言方面也有精辟的论述,概括起来主要有规范性与准确性、启发性与针对性、系统性与简约性等特点。本文仅就孔子对教学语言的论述以及我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谈几点体会。
一、规范性与准确性
孔子虽不执教于“官学”,而只是“私学”的教师,但他在教学中却很注意语言的规范性,这种规范性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他能坚持“国语”教学。尽管孔子生在鲁国,教在鲁国,平时亦讲鲁国方言,但在讲授诗、书、礼、乐等课程时则使用“雅言”,即当时以陕西语言为标准的官话。《论语·述而》称:“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其次,他又很注意教学语言的准确严密。《论语·子路》称孔子“其于言无所苟也”,“名之必可言,言之必可行”。这是说孔子教学时讲话从不马马虎虎,所讲的必须有依有据,也必须能在实践中行得通。对于讲授的内容,他坚持“述而不作”的原则,即忠实地传述而不作主观任意的发挥,务求使自己的语言符合经典教材的原意。最后,他还很注意语言的纯洁性,极力反对“巧言”,从“不语怪、力、乱、神”。孔子的这些做法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代是难能可贵的。孔子所倡扬的教学语言规范准确对物理教学来说意义特别重大。物理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讲授科学的内容当然要使用规范的语言,不能使用方言自不必说,即使是普通话教学,对概念、定义、规律、原理的表述也要讲究准确性。此外,观点的阐述,对实验操作的讲解,事例的引证等等,也要注意语言的科学严密。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查阅资料,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例如,在阐述热与功的关系时,可以说“做功产生热”或“消耗热可以做功”。而不可以说“功可以转变为热”或“热可以转变为功”;又如,在讲述磁场概念时,可以说“在磁极或电流周围空间存在磁场”,如果说“在磁极或电流周围的空间叫做磁场”就不准确;再如力臂是指“转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而不是指“转轴到力的作用点之间的距离”;所以表述准确与否,有时只在一字之差。当然更不能将日常生活俗语和方言当作物理语言搬到课堂,例如应该避免将“熔化”、“沸腾”说成“化了”、“开了”等等。所以,教学语言“无所苟”这种精神确实是值得提倡的。
二、启发性与针对性
孔子教学的主要特色,是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采用交谈式和问答式的教学,然后在交谈与答问的过程中贯彻启发式教学。这样做可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直接而又及时地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给予有针对性的讲解和启发性的诱导。孔子教学很讲究根据学生的天资“因材施教”,他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语上。”这种针对性不仅表现在根据学生不同的天资进行不同的教学,而且表现为对学生的启发诱导也要掌握好时机和火候。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所谓“不愤不启”,是指不到学生“心求通而未得”时不予启之;所谓“不悱不发”,则指不到学生“口欲言而未能”时不予启发之。所以教学不但要“时然后言”,而且还要“循循然善诱人”,即进行及时、顺势、循序渐进的诱导与点拔,努力做到当言则言,适可而发,待时而言,机遇则发;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有所得,习有所获,日有所长,月有所进。
我在长期的物理教学实践中深深感到,教学绝不能强行灌输,越俎代庖,而只能适时诱导,寻机启发。而启发式教学又必须通过合适的语言来实现。因此,教师的语言应力求做到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尽量采用启发性语言。例如在“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中,对于表面看似简单的数学公式F=ma,我由浅入深提出几个问题:第一,“F=ma中加速度和力、质量在数量上存在什么关系?”第二,“如果作用于物体的不是单独的一个力,而是几个力,F的含义是什么?”第三,“怎样理解合力和加速度的关系具有同一性、独立性、瞬时性?”引导学生从物理角度进行探索,从而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学生即时茅塞顿开,释然于怀。又如在讲解“马拉车”的问题时,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第一,“马拉车前进时,是[1] [2] 下一页
|
上一个物理: 物理教学中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由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引发的思考 下一个物理: 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开展远程实验的探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