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教材对学科进展跟得越紧 才越是先进?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3-4-17 13:23:33 |
|
|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不少人呼吁其作品应该进入中学语文教材。至于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成果,似乎不见有谁主张也一定要纳入中学或大学的物理学教材。但是相似的认识误区也是有的。最近在加拿大就有一位物理学家建言,除非把诸如光子和原子结构等现代物理学概念引入高中课程,否则,美国可能会失去作为创新型国家领头羊的地位。而目前的美国中学物理教材,却停留于经典物理范畴,1865年以后的许多物理学成就,包括原子能、激光、半导体等,都没有被写进中学物理教材。对此,有中国的物理学家说,我国的教材并没有上述缺点。
但是问题来了:是否教材对学科进展跟得越紧,这教材就越是先进?是否学生一生的知识领域,就只能止步于他们在学校里学过的那些知识?现在有许多老人都在用电脑,但是在他们当学生的时候,世界上显然还没有现在意义上的电脑。一位中学生因为对物理学的兴趣而报考了物理专业,但他更感兴趣的可能是那些中学物理课没有解答的谜团。就是说,不见得教的内容多,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事情的结果甚至可能是相反的。吸纳最新的科学成果,甚至并不是编写大学教材的标尺。什么内容应该进教材?这是一个要依据教育规律来回答的问题。
研究课题应该强调前沿性,但是教育另有其自身的规律,不见得内容前沿的教材就是好教材。我们应该强调的是课程的前瞻性而非前沿性,不在于它是否囊括了学生二十岁时学科的最新进展,而在于它是否具备覆盖学生整个人生的影响力。一种前瞻性的教育,应该能激发起学生跟踪学科进展的欲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掌握不局限于教材内容的更具普遍性的思考问题的方法。而这种能力,正是取决于学生应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至于教材中吸纳了多少最新的进展,反而不是决定性的。一部分学生将来要从事学科前沿的工作,他们也唯有凭着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挑战毕业后几十年间日新月异的学科发展。强化基础知识的训练,通常总是比在教材中增加前沿的知识内容重要得多。最博学的人也不可能没有知识缺陷,知识面的缺陷可以弥补,但是基础知识要靠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如果在青少年时期未能夯实,就可能会留下终生的遗憾。中国非物理专业的大学生忘记了欧姆定律和自由落体运动的尚不在少数,相比之下,不懂得量子力学,实在算不上什么大的缺憾。
那种一本教材用几十年的教师理应受到批评,但这不等于说教材的频繁更替就是值得推崇的行为。当然,作为一名敬业的教师,教案会每年都有更新。不能忽视学科的进展对于教案更新的辐射力,但是教案的更新不等于要更换教材,并不意味着要把尽可能多的最新成果纳入教材。相反地,打造一种相对稳定的教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为学生打好知识基础,是学校教育的最重要目标之一。中学生物学课程吸纳了关于DNA等最新的研究成果,因为这些成果动摇了生物学原来的基础,但如果学科的进展是继续建筑在原来的基础之上的,那就得看具体情况来决定是否要把这些成果纳入教材。
要给中学生讲授学科前沿的知识,除了数学基础和实验条件的限制,还会面临基础与前沿的矛盾。学校要考虑在限定的时段内实现尽量大的教育效益,究竟应该更注重基础还是更注重前沿?当两者不可兼得的时候,无疑应该把打好基础放在更重要的地位。当然应该鼓励学生开拓知识面,但是这主要应该通过鼓励课外阅读来实现。也不是说在课内要排斥一切浅表的知识内容,但是学校教育的主打方向必须是为着锤炼学生思想的深刻性,浅尝辄止、蜻蜓点水一定是不可取的。这一原则,对文理科皆然。一些人爱引用19世纪英国思想家约翰·密尔的名言:“每件事都知道一点,有一件事知道得多一点。”但是以此来概括教育,恐怕是不到位的。
(作者为上海大学教授)
|
上一个物理: 物理说课之现状浅析 下一个物理: 没有了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