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认识是搞好研究性学习的关键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3-5-3 12:40:02 |
|
|
研究性学习被首次列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被公认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然而,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家长,甚至许多学校、教师和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还不足,还存在许多认识上的偏差,使研究性学习在许多学校难以顺利开展,这些认识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研究性学习为什么要列入高中必修课
一些人错误地认为:“中小学属于基础教育阶段,其主要任务是打好科学文化知识基础。搞研究性学习,充其量应放在课外活动,不应把当作占用了那么多课时的必修课。”
我们知道,传统学校教育以班级为单位,以分学科的形式进行教学,大大地提高了千百年来人类积累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承效率。但这种教学模式也有很大的弊端,它是一种从“知识”到“知识”的过程,教学内容和过程都是封闭的、学习者对学习内容不可选择,教学过程缺乏直接经验的参与,缺乏“体验”过程,并与社会、与实践相隔离。而现代学校教育的功能定位已经发生了转移,关注的不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承,更关注学生这一学习主体,关注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的养成和价值观的形成,关注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从而为他们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尽管学科课程和课外科技活动也可以开展一些类似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但事实证明在我国现实条件下,其效果难尽人意。因此,在新课程目标即将实施的今天,将研究性学习列入必修课,正是为了给学生一些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来弥补传统的学科教学的种种局限和不足,并促使人们尽快冲破传统学校教育中“知识本位”等陈旧的教育教学的观念,加快教学方法的变革,为新课程的推广实施打下基础。
我们不指望中小学能培养出“诺贝尔奖”获得者,但希望“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此次课程改革,将研究性学习定位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课,而不是只为少数学生开设的课外科技活动,也有助于防止研究性学习演变为新的学科竞赛而成为少数尖子学生的专利。
2、中学是否具备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条件
一些人错误地认为:“搞研究性学习,学生的课题各不相同,专题门类繁多,需要做实验、查资料、搞调查等,目前我国多数学校条件较差,师资力量有限,因而很难落到实处。”
应该承认,开展研究性学习确实是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学校应给予必要的人力和物力保证,但我们也不要过分夸大它的难度。我们一方面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题实施,另一方面教师也予以适当的指导,注意让学生量力而行,并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取长补短,并充分利用社会和家庭的人力、物力、场地设施等资源,以弥补学校资源的不足。如我校2004届高一(13)班《中学生近视的发生原因及其预防》课题组的同学,不仅将学校档案室中学生体检表也利用起来进行统计分析,还通过一学生在医院的亲属深入到医院请教有关专家,使研究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对学生来说,不仅在研究过程中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他们克服各种困难的意志品质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3、关于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与成果
一些人错误地认为:“做学问、搞研究,是专家、教授们的事,中学生的能力有限,即便有条件,也很难搞出什么名堂。”
有这种观念的人,恐怕是对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初衷缺乏认识。研究性学习必竟是一种“学习”,与科学家搞科学研究是不同的,可以说,研究性学习中的“研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一种载体,它更强调的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或者说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不管学生所选的课题是什么,我们都不必寄希望他们会有什么重大的发明和发现,不苛求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什么重大突破。尽管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也可能会产生某些社会的、经济的效益,但这不是我们的追求所在,我们追求的是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思考问题的能力、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丰富的情感体验、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健全发展的个性和人格。与外在显现的研究结果相比,这些能力和素质方面的提高,这些内心对社会和对知识的感悟、体验和理解,对学生来说是更为重要的东西。
如我校2004届高一(14)班的《干电池与环境污染》课题组的同学,为了弄清同学们使用干电池的情况和减少干电池的污染,专门买来一些塑料桶摆放校园内回收废旧电池;为了提高同学们的环保意识,还开展了出黑板报、发放宣传资料、进行调查访谈等一系列活动。应当说,这不仅是一次很好的研究活动,更是一次活生生的环境保护教育,学生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观念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形成。
4、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的关系处理
不少人错误地认为:“高中生本来课业负担就较重,拿出较多时间去搞研究性学习,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各门学科课程的学习,甚至影响学校的升学率。”
显然,有这种观念的人,主要是受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而产生的顾虑。的确,目前的高考从形式到内容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我们不否认研究性学习与升学考试之间确实存在着一些矛盾和冲突,但这也并非是不可调和的。在目前这种特定的时期下,我们可考虑将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紧密结合,并实现良性互动。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研究性学习的支持作用,引导学生尽可能挖掘学科课程中与当地社会和学生生活中的实际相关的问题选题,并强调基础学科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激活和应用,使之在研究性学习中得以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另一方面,更多地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和相关成果引入学科课程,使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课程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这样做,可以防止研究性学习因与基础课程过分脱节而遭受与以往活动课程同样的厄运。
从我校实践的情况来看,只要我们处理得当,研究性学习和现有学科课程这两者之间,完全可以形成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关系。相当多的个案显示,因为课题研究的需要,学生“用然后知不足”,常常自觉地或加深或拓宽了与课题相关的学科课程内容的学习,从而使学生能站在更高的知识层面上来透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熟练地处理学科课程中相关的基础知识和问题。还有的学生则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更加深了对相关学科课程的热爱,学科课程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而得到了增强。如我校2004届高一(2)班《椒江岩头化工区的污染及防治》课题组的同学,就应用课堂上学到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知识对制药厂、化工厂排出的废气和废水进行了测定分析,并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他们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出了研究报告,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上书市委、市政府,引起了有关部分的高度重视,大大加快了污染的整治步伐。这样的研究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真可谓一举多得。
同时,我们应当注意到有关部门也正在加快高校招生制度的配套改革,如上述课题就获得2002年《十七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和“英特尔英才奖”,该课题组的几位同学在因此而获得了大学免试保送资格;再如这几年的高考理科综合测试生物试题每年都出现了份量不小,类似研究性学习的实验设计题,特别是这几年上海的高考试题还直接以研究性学习方面的问题命题,这些有益的尝试无疑对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毕竟研究性学习才刚刚兴起,如同一粒刚刚萌发的种子,还需要我们精心的呵护,才能茁壮成长。如我校在开设研究性学习的初期,就出现一些教师因担心完不成学科课程的教学任务而随意占用研究性学习的时间,也出现一些学生借机上操场踢足球,上网巴玩游戏、聊天等现象和问题。不过,由于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从提高师生的认识入手,反复组织教师学习讨论,并几次组织师生前往上海取经,终于使研究性学习走上了正轨。由此可见,只要我们努力提高认识,采取恰当的措施和方法,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各种困难,把研究性学习搞好。
|
上一个物理: 初中物理总复习中目标教学的尝试 下一个物理: 新课标下初中物理课堂模式优化探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