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新课改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几点建议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3-6-6 12:09:18 |
|
|
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和实验性很强的自然学科,它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获得物理知识与实验技能的活动,是手和脑、知识和能力得到综合训练的重要环节,另外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实验教学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中打破传统的物理实验课的教学模式,营造了一个适应学生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全新物理实验课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以下几点是本人在新课改实验教学与研究中的几点建议:
一、实验器材应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选择,并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器材
实验探究是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在实验探究中,必须涉及选择实验器材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时常发现教师将实验所需器材直接给出,而没有让学生经历尝试自己选择探究所需器材的过程。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在实验器材的选择上,虽不能一开始就对学生要求太高,但教师应积极地创造条件,帮助学生逐步领悟选择条件,发展学生对实验器材的选择能力。
如在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积是否有关时,为学生提供了大长方体木块、小长方体木块。有的学生会选择大小两个木块进行实验,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大小两木块除了跟桌面的接触面积不同外,对桌面的压力也不同,会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创设如此情景,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控制变量法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根据此研究方法如何确定探究步骤、选择实验器材。
又如在“探究音调与频率关系”的实验中学生预先准备棉布、吸管、剪刀,课堂上让学生快撕和慢撕棉布听声音的高低,还可以吹修剪过的吸管,并不断将吸管剪短听声音的高低。这些器材比教材中的玩具电动机更普遍,容易收集。让学生从生活中选择熟悉的器材,可以使学生对实验探究产生亲近感,学生既学到了物理知识,又会运用于生活,还增强了实验的可行性。
二、变演示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并让学生充分地参与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
如“长度的测量”教学中,让四位同学用同一米尺分别上台测量教师讲桌的长度,学生各自测量的结果暂时不公布,当四位同学都测量完以后,让他们四人同时上台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测量结果,由于四人的结果各不相同,必然会使学生感到惊奇。这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又对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教学的展开,有良好的启迪。此外,也可以让几位学生同时准备一个演示实验,选一位好的在教学时演示,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学生参与演示不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例如:在进行马德堡半球演示时,先让一个“大力士”来与老师拉,不能将两个半球拉开,打开活塞,让空气进入半球中,再让一个力气小的学生来拉,却很轻松地拉开。两个学生的对比实验让所以学生印象深刻。再例如:托盘天平的实验、温度计的使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等基本技能性实验,可在教师演示后,请个别学生上台操作,其他学生找错、评价。
三、利用投影和电脑动画等多媒体技术,增强演示实验效果
演示实验,就是教师利用实验器材、仪表向学生做表演示范实验,或创设必要条件将自然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等再现出来。这是物理教学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方法,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重要手段,是认识事物规律的起点,也是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思考总结,从而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得出正确结论。但是,有的演示实验观察目标小,现象细微,且由于条件的限制,教师只能在讲桌上进行演示。后排学生看不清楚实验现象,这就增加了学生在理解过程中的难度,直接影响教学效过。利用投影器将演示现象放大或制作电脑动画,使其在银幕上清晰地显示出来。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观察思考,又缩短了观察时间,从而增强了演示实验的效果。
例如在演示托盘天平的使用时,教师要演示如何调节天平平衡,如何正确读物体的质量。而天平的分度盘较小,砝码的刻度也很小,大部分学生是看不见的,教师演示天平的使用等于是在唱独角戏。这时可利用投影技术,将刻度放大,学生就容易看清。具体的做法是将天平放在实物投影仪上进行操作,学生可在屏幕上清晰的看到。或者制作FLASH动画模拟天平的使用,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如在演示磁铁周围的磁感线分布时,要将玻璃板放在磁铁上面,将铁屑均匀地撒在玻璃板上,轻轻敲动玻璃板,使铁屑在磁场的作用下形成平面的磁感线分布图形。因平面放置,学生看不清楚,教师只好端着玻璃板走到讲台下,让一部分学生看看,这样既浪费时间,还是有许多学生看不清楚。如果利用投影技术,则完全可以改变这一局面。将现象投影到银慕上,使全班学生都能清晰地看到。
利用先进的电脑动画技术,还可模拟许多课堂上很难演示的现象。如对比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在讲解分子运动时用课件演示布朗运动等。
四、以学生分组实验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通过演示实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学们跃跃欲试,但由于课堂时间限制只能吸收少数参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学生实验就非常重视了。我们除了让学生做完课本上的学生实验外,把许多演示实验也改成学生实验,给学生提供了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如:在“收集分子运动的证据”实验时让学生把红墨水分别滴到冷水和热水中,观察哪个杯中扩散得快;在学习摩擦起电现象时让学生用塑料尺摩擦头皮后吸引小纸屑;在《大气压》一节的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完成覆杯实验。
在新的物理课改教学中,尤其是在实验教学中,注意不断对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激励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探索手段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因此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就显得更为重要。如凸透镜的实验教学时,有学生就大胆地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用一块不透明的薄木板挡住透镜的上半部分,光屏上还能呈现一个完整的像吗?这个像与未遮挡时的像有没有区别?要鼓励学生们亲自动手齐心协力并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设想、验证,直到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分组实验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分组实验中有几点要注意:(1)实验前,一定要预习实验内容,原理,步骤,注意事项等,做到成竹在胸;(2)小组中组长带头,指导和督促组员完成实验;(3)合作学习不仅体现在小组内的合作,也体现在全班的交流合作。如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可将全班分成四个大组,分别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的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积的大小、物体运动的速度的关系。最后几个大组的代表公布自己的实验数据,全班同学共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4)若在交流中有的小组得出相反的结论,或提出其他见解,教师不要回避,而应该在组织学生讨论中给出明确的答案。
五、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
由于课外活动的时间比较充裕,形式上可灵活多样,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通过实验,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如纸盒烧水、筷子提米、制作针孔照相机、制作潜水艇模型、制作电铃等,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制作、小实验,并让学生的制作带到课堂上来,对于其他同学起到榜样作用;并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加以讲评和演示,可以创设活跃的课堂学习气氛,给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并使班级中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的求知欲都能得到满足。
总之物理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对实验教学进行大胆改革与创新,获取实验教学的最佳效果,使学生综合素质真正得到提高。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也将进一步探索和研究,为完成课改实验任务做出应有的贡献。
|
上一个物理: 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初探 下一个物理: 初中物理中的十个“不一定”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