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教学设计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3-6-20 23:23:08 |
|
|
一、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高一物理必修1中一个难度比较大的探究性实验课.我们认为一节探究性实验课要注意几个方面:
1、要真正把探究落到实处,而不是走过场。
2、要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探究中来,体会参与探究的快乐。
3、要让每位学生学习和体验设计探究方案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4、在规范统一的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个性,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学生研究学习的兴趣。
5、在探究教学过程中要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6、要处理好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关系。
有了这些认识.我们把“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这一节课分为两个课时完成.并制定了两个课时的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主要是通过教师适当的引导.学生自学、思考、分组讨论实验探究的方案.并由学生通过教学投影仪展示小组的讨论成果.形成实验探究的实验步骤。
在探讨实验探究方案时,为了不局限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还要兼顾程度不同的学生。在让学生自学、思考、讨论过程中,设计了相应的参考问题并用幻灯片打出.让学生思考。这样就会使在思考中有困难的学生得到思维的帮助.也不限制思维敏捷的学生思考。这样学生必然在讨论后能拿出很多探究方案、很多想法再通过数字投影让学生展示小组的实验方案,充分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同时也展示了学生的个性。让每一位学生都亲身体验设计探究方案的快乐。当然由于课时和课堂教学任务、教学条件的限制,在课堂教学中不可能用各种方案逐一束探究。为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们根据学生已掌握的实验方法和已有的知识.选择一种学生以前用过的,大家比较熟悉的实验思路和实验方案作为全班课堂实验探究的方案。对于其它的想法.则给与充分的肯定并作为本实验的课后研究性学习内容。这样既达到教学规范.同时又兼顾发展个性。
第二课时.在上一课时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讨论更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案(讨论如何平衡摩擦),并完成实验。
在处理数据上,兼顾传统的做法之外.本节课设计了利用计算机处理数据.既降低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计算机在实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摘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影响加速度大小的因索;初步学会设计探究实验的方案;能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的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展开思考和讨论.学习设计探究实验方案,并按照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尝试利用计算机处理、分析数据得出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体会探究过程中所用的科学方法,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学生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加速度的概念有了基本的认识,知道怎样通过打点计时器获取要研究对象的加速度。知道实验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以及探究式学习方法,而且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的能力与初中相比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因此,教师若能进行适当的引导,是可以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
本节内容及其在本单元的地位:本节是必修l模块中安排的第三个学生必做实验,而且是一个探究性实验。虽然知识内容不多,但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是力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而且本节课所涉及到的科学方法对学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这节课是本单元电是本模块较重要的内容。
本节课的育人价值:由以上分析.特别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分析可知.本节课的学习。从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到科学方法的学习,科学态度的培养等.都有较好的育人价值。
重点、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实验探究。实验方案的确定以及实验数据的处理是本节课的难点。突破以上难点的关键是在教师适当引导下学生确定实验思路.实验步骤、利用计算机处理数据。
课前准备
打点计时器。木板、小螺丝(1O克)、勾码、小车、天平(表明质量)纸带、重物、电源、开关、导线、直尺、电脑、数字投影仪。
评价标准
能提出初步的实验方案.知道如何测量物体的质量以及怎样提供和测量物体所受的力;知道利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加速度(会做实验,能根据纸带记录的数据点.利用计算机得到加速度);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利用图像分析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
上一个物理: 不要小看物理小体验 下一个物理: 谈新课标下物理教师最重要的两种素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