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物理教学的整体效益看物理教材的改革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3-6-24 17:06:53 |
|
|
目前的基础物理教学是分成初中、高中、大学三阶段完成的。从教学系统来看,教材既是学科知识的载体,又是一定教育思想的反映,是联系教与学的媒介,教材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下面从物理教学内容的逻辑组成关系,分析教材对教学效益的影响。
1、现阶段物理教材构成情况分析
中学物理教材自诞生以来,就形成了初、高中两个循环,教材知识构成按“力·热·电·光”的顺序。这个结构反映了教材编排从物质的低级运动向高级运动形式的发展,它把基本概念和规律组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逻辑体系,这样的编排形式能使教材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但是运动形态的高低并不等于知识内容的难易,在中学物理中,高级运动形式内容浅,定性多,简单;低级运动形式内容深,定量多,难学,这种知识难易度与学生智力水平不一致的情况不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大学物理的基础物理教材一直按“力·热·电·光·原”的结构表述物理知识体系。对中学经过两次循环学习的大学生来说,这个结构太熟悉了,再加上有些内容只简单地重复中学物理知识,这使他们学习兴趣大大降低了。
初中物理、高中物理和大学基础物理是学习物理知识的三个循环,其深度和广度应该是螺旋上升的,但就现行高中物理教材(通用教材甲种本)来看,内容的深度有很大增加,但内容的广度方面却很欠缺。由于物理教材以初中到大学采取。单一结构。使各阶段教学难度起伏大,不能发挥好每一阶段的学习效益,并且由于各阶段教学内容重叠大,不能有效地获得更多的知识,导致整个物理教学效益不高。
2、物理教材改革的设想
60年代后,国外相继产生了许多不同于传统结构的物理教材,如美国中学物理教材PSSC物理第一版以“光·力·电”为结构。匈牙利马可思主编中学物理教材以“热·电·力”为结构;波兰中学物理以“热·力·电·原子物理”为结构;美国阿朗索编《物理学》以“质点·相互作用和场·波”为结构,这些教材在实际使用中有的成功了,有的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初中物理教材,把力学部分置于首位是勿庸置疑的,初中物理教材结构还是宜采用“力·热·电·光”的传统结构,结合具体内容介绍一些近代科技成果,应以开阔学生眼界为目的。
高中物理应采取必选修制。必修课比较全面地介绍物理学知识,在初中物理教材基础上增加深度与广度;选修课主要加深力学、电学部分内容。这相当于把原来中学物理教材分离为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其结构是“力·热·电·光·近代+力·电”。例如在高中一年级,只限于讨论匀变速直线运动,并在这个基础上,理解力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对大多数学生是不难接受的,但要把这些概念应用到去讨论抛物体运动,圆周运动、振动、波动等,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就会感到困难,特别那些把高中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人来说尤为如此。鉴于如此,在必修课中,可以简单地阐述力、热、电、光等的基本概念和知识体系。其余的内容分流学生,大大减少了学习的盲目性,效益也就自然提高了。
进入大学的学生一般都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这时他们的思维方式已从形象思维转化为逻辑思维了。这时物理教学的任务不但要教学生以基本知识,而且还要培养他们正确的物理思维方法,了解物理学知识全貌。基础物理教材应以物理的有机逻辑和谐地组织教材结构,这就免去了学生在学完零散的知识后,花大量精力去找他们的内部联系。
根据物理学本身的有机逻辑组织的教材结构,改变了过去对物理的力、热、电、光等的划分。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很容易了解物理学全貌,起到了既对过去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又为今后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的作用。
综合考虑对初中、高中和大学物理教材的设想,其结构是包含物理知识和教学因素的双重循环。物理知识由简单到复杂,由分散到统一;教学从易到难,从具体到一般。这种方式组成的教材结构,对提高目前物理教学效益是有益的。
|
上一个物理: “弹力产生的条件”辨析 下一个物理: 对中学物理中正负号的理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