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做为一名物理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要备好课的同时去努力探索教学的全过程,去研究学生的学,去指导学生的学,并重视和利用信息反馈,有的放矢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教学任务才能较全面的完成。
两年多来,我在新课标教改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反馈改进探究式教学方面做了初步探讨,取得了一些成绩,现就初中物理探究教学中如何利用信息反馈进行教与学谈一下自己的做法。
一、在指导学生探究准备过程中获取反馈信息
向学生布置预习作业并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调节学习准备状态,促进课堂学习,而且还可以在指导过程中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如何。例如:在讲“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一节前,通过指导预习了解学生对有关长度和时间测量的一般认识,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掌握的如何,布置预习题,回家利用各种表测一下每人每分钟脉搏跳动次数。这样不仅可以把课堂探究内容重点放在学生有困难而又是教学的重点核心内容上,又可以减少课堂的信息量,增加学生探究的时间,突出了重点。又如在学习“机械效率”一节课的预习指导中,我发现了不少学生认为“效率高做功就快”,这样我在课堂探究中增加一问:“机械效率与机械功的功率有什么异同点?”在指导预习时,还常常遇到学生头脑中的“经验性”错误的大量存在,如:把平均速度看成速度的平均;车开的越快惯性越大;温度高的物体热量多等等,错误屡见不鲜。由于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有所了解,我就主动地调节了教学过程,把握了教学方向。课前指导中获得指导教学的反馈信息,不仅是必要的,而且还可以改善教学思路,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
二、在课堂探究环节中及时获取反馈信息,把握探究问题的方向
探究教学的最大优点就是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教师可以及时地了解并控制对学生的知识输通过程;通过探究,教师可以初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发现问题便可以及时通过讨论、交流、实验探究等灵活地调整教学环节加以解决。例如:学习“电流”及其测量内容时,学生虽然用电流表测出了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但有一些学生表示不可理解,即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们认为“电流流过一个灯泡后应该减少点,消耗点,所以串联电路的电流强度应该是靠近电源正极的地方大,越往后越少,到负极时应该等于零了”。分析他们产生这种错误想法的原因是类比了水浇地而对电流的概念没有真正理解,因此我把这一问题拿出来,让大家讨论,深入到讨论小组中,掌握学生合作的程度、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度等,同时适当做“导向”,使学生达到“释疑”。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产生了愉悦的心情,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进而激起学生探知的兴趣与欲望,为下一个教学环节的展开做了很好的铺垫,学生对此“生疑”问题有了明确的认识。
为了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单靠在课堂上去发现问题是不够的。对此必须注意课后小结和随时记下有关问题,经常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注意观察、倾听并收集有关信息,去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关心的问题,这样才能使课堂探究的重点确实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
三、在课堂小结和巩固练习环节中获取反馈信息
课堂小结和巩固练习环节是获取教学信息的重要环节。在课堂小结环节中,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并在与他人思维的比较中得到补充和完善,使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达到更深层次的掌握和理解,从而使课堂小结成为检验探究学习是否有效的标准。我采用给出小结提纲→学生小结→教师补充→学生自己小结的递进方式,使学生学会对学习结果进行观察比较和归纳总结,完成从具体到抽象,从模糊到准确,以单一到系统的思维训练。在巩固练习这一环节中学生学习的问题不可避免地要反映出来,教师应该抓住这一时机搜集并及时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有些问题当时来不及一一解决就记录下来找时间解决。如学习“电功和电功率”过程中发现学生解决电功率问题不那么得心应手,特别是对一些选择、判断或稍有一些难度的计算题便不知从何处着手,甚至有学生提问“电功率和电阻的关系到底是成正比还是成反比?”我整理信息反馈分析得出,他们是对电功率的公式只限于机械记忆,理解不好。因此我在本章的复习课中,首先和学生共同讨论总结电功、电功率的一般规律及定义式和计算式,以及这些公式的适用范围,然后分析具体实例及怎样选择计算公式,经过这样的练习,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反馈能力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新课标要求的一个重要任务,教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自我反馈是形成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任何知识的获得都不是也不可能是一次简单的输入就能完成的,过目不忘的学生可能有,但一般来说不经过反复思考(包括练习、实验等)是不可能变为自己的知识,而且对于学生来说,只有反复思考反复总结,才能逐渐培养起自学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必须学会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自学,才能成为一个有竞争能力的人。在这方面我做了一点探索:
首先是在课前预习阶段,通过初步阅读教材和学生用书尽量让学生找出复习的有关旧知识,检查自己的记忆程度,在课堂探究讨论和小结环节中注意自己的发言是否正确(没有机会发言的也要注意自己头脑中的答案是否正确)?如不正确或不准确要弄清错在何处?出现这一错误的原因是什么?有时这一过程需在课后小结中进行,经过这一思考对所学的知识深化了,也从中学会了自我批评自我矫正,在单元复习和期中期末复习课时,我要求学生课前找出单元知识的纵横关系(因果关系或并列关系),在课上大家讨论交流,通过个人对学过知识的再思考再学习,不仅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久而久之也有利于学生归纳能力的形成。其次在每次作业、练习、考试之后,我都要求学生进行自我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出现问题的原因,考试卷上要写出卷面分析,这样就很少出现同一错误一再出错的现象了。课后提倡学生从网上获取有关前沿科学技术方面的信息,或从电视、报纸、科学刊物等去收集有关科技资料,再让学生利用收集的有关生活、自然现象、社会、科技等资料自编一些形式多样的习题,如开放性习题、跨学科性综合题、知识点较多的综合性习题、探究性问题等,每人出一份试卷,然后小组成员互换解答,互换打分,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由于学生从中活动中尝到了甜头,激起学生上进心和求知欲,以后学生就会随时随地进行这样的再思考活动。
从以上可以看出,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学习过程带给学生的乐趣,而且更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进程及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是教学质量优化和提升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参加新课改教师共同面临的一个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