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摩擦现象,学生一般都有丰富的感性认识,让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并不困难,大多数教师都是通过回忆生活现象,如用橡皮擦擦字;或亲身的体验,如用手旋开瓶盖.但无论采取那种方法都难以表述抽象的概念。例如:上述两种方法都不能突出摩擦力的方向,不能突出压力和重力的区别,更不能让学生意识到摩擦还存在静摩擦、滑动摩擦及滚动摩擦三种情况。为此,在科学探究摩擦力这一节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入摩擦的:首先,我将一金属圆柱体竖放在水平木板上,让学生分析其受力(顺便复习有关力的知识),学生能根据力的示意图的方法做出重力和托力。然后我将木板一端逐渐抬起,学生想象的圆柱体会滑下的情景并没有出现。(给学生以意外,迫使学生思考),教师适时提问是什么原因使圆柱体没有滑下,学生冷静思考后都能答出是受到摩擦力的原故。教师进一步提问,圆柱体受到摩擦力的方向向哪边,学生一般都能根据圆柱体下滑的趋势,指出摩擦力的方向与之相反。教师再根据圆柱体虽受摩擦力但仍能保持静止这一现象,说明生活中的除了存在滑动摩擦、滚动摩擦还存在静摩擦。
紧接着,教师将木板一端进一步逐渐抬起,当抬到一定高度时,圆柱体开始滑下,(这一情景虽不出学生意外,但教师可用提问将学生的活动由观察引向思考).教师的提问可以是下列几组,如:静止的圆柱体为什么开始下滑?圆柱体下滑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同静止时相比有无变化?圆柱体下滑时受到的压力同静止在斜面上时相比有无变化?这一层层提问目的使学生清楚重力同压力不是一回事。虽然有时候重力越大,压力也越大。使学生意识到摩擦力同压力有关同重力无关。
最后教师把木板放回到原来的高度,将圆柱体仍然竖直置于木板上,圆柱体静止。(事物又重新回到了起点,经历过一次意外的学生急切地想知道教师还要做什么)。然后将圆柱体放倒,松手后圆柱体从斜面上滚下。在没有接触摩擦知识之前,学生可能司空见惯,不以为然,现在学生就会思考: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都没有变化,摩擦力怎么会减小?此时教师稍做点拨,学生就能够知道滚动摩擦力比其它两种摩擦力小的规律。通过这样的引入,既没有回避静摩擦这一难点,也没有增加难度,学生对摩擦有了一个总体的初步印象,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有关摩擦力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