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三物理第十三章《压强和浮力》第六节的内容。本章主要学习压强与浮力的知识,这是物理学的两个重要概念,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很广泛的用途,本节是在已经认识浮力和浮力大小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归纳,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介绍浮力应用的实例,是上一节课知识的深化与应用。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及学生生活经历及学习实际,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2、知道浮力的应用。
3、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物体的浮沉条件,具有一定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2、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具有初步的收集信息的能力和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学难点:知道轮船、潜水艇的原理。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认为应属于基于真实任务情境的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确定的教学方法有:分析讨论法、分组实验法、分析归纳法等,通过采用这些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指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注意采用学生熟悉的例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动手实验及课件演示等深化感性认识,使学生顺利掌握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的原理,注意采用多媒体把轮船潜水艇等现代科学技术材料展示给学生,使学生理解社会和生活中的科学技术,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体会物理知识是有用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介绍轮船和潜水艇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联系社会实际,培养学生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充分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从物理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社会“的新理念。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难点,教师准备的实验器材有:水槽,橡皮泥,火柴,抹布,铁钉,木块,酒精,空塑料瓶,以及老师制作的孔明灯,学生准备的器材是自制的潜水艇模型。
三、说学法:
指导学生采用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实验操作等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地多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检验等方法来研究轮船、潜水艇的工作原理,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与人的合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能;通过分析讨论,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较好地突出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程序:
(一)前提诊测:通过复习提问阿基米德原理的表达式,为本节课的教学作好铺垫。
(二)导入新课:学生的学习应着眼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应在具体的氛围中进行,所以先播放电影“铁达尼号”中与浮力有关的片段,使学生通过观察,体会浮力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为新课教学创设良好的情境。
(三)认定目标:学生通过观察电影片断,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提出自己关于浮力方面希望解决的问题,作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四)导学达标: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拟将本节课分为两部分:
1、物体的沉条件
首先做演示实验,空塑料瓶子在水中上浮,而给其中装入铁块后在水中下沉,引出物体的浮沉条件,结合课本上的插图,通过引导学生对放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结合二力平衡的知识,通过分析讨论得出物体在什么条件下下沉、上浮、悬浮或漂浮;再从比较物体和液体密度大小的角度进行分析物体的浮沉条件,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2、浮力的应用
(1)对于轮船的原理的学习,首先,让学生明确密度大于水的橡皮泥放在水中会沉下去,然后提出问题:采取什么办法就可以让橡皮泥漂浮在水面上,并且上面还可以放钉子而不下沉?然后让学生四人一组,分析讨论,想出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的办法,并且通过实际动手操作, 进行小组竞赛,看哪一组上面放的钉子个数多,最后对所采用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得出轮船的原理。因为学生在生活中对这方面知识已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通过分组讨论并进行实验、观察、体验的过程,从而可以得出并深刻的理解这一原理;引入小组竞赛既能让学生互相交流合作,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通过多媒体播放轮船的发展历史的动画,和郑和下西洋时所乘船只的图片,介绍当时我国的先进的造船技术,以及鸦片战争时落后挨打的社会现实,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潜水艇的结构稍微复杂些,学生的感性认识少,所以我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潜水艇的构造和各部分的名称,降低难度,然后提出问题:潜水艇采用什么方法使其在水中上浮下沉?仍采用刚才的分组,让学生拿出自己制作的潜水艇模型,对照多媒体进行观察,再在水槽中操作潜水艇模型,使其在水中上浮、悬浮、下沉,先获得感性认识,再分析讨论,最后总结归纳出潜水艇的工作原理。通过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回归到实际生活中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物理知识的乐趣。通过介绍我国现阶段和日本、越南等国在海岛、海洋主权上的争端,以及海防事业的现状,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体现从生活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
(3)氢气球学生在生活中比较常见,所以采用提问的方法,让学生直接回答其原理,再总结出飞艇和热气球的规律,然后拿出老师制作的孔明灯,点燃蘸了酒精的棉球,和学生一起放飞孔明灯,既是对热气球原理的进一步验证,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的有趣和魅力。通过讨论完成课后“想想议议”,进一步加深对气球和飞艇原理的理解。
(4)让学生介绍自己收集到的古今中外以及生活中有关浮力应用的实例,既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又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教育理念。
(五)达标小结:让学生小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六)布置作业:请联系生活实际,根据想象写一篇文章,题目是:假如没有浮力?通过这个作业,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对浮力应用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
1、教学过程的设计较好地体现了三维目标的统一。学生不但较好的掌握了知识目标,而且分析概括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动手实验能力、收集信息的能力都得到锻炼,同时通过观察郑和下西洋时所乘船只的图片,介绍当时我国的先进的造船技术,以及鸦片战争时落后挨打的社会现实,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还介绍我国海防现状,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灵活地运用了多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分组讨论法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分组实验法、分析归纳法即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理论---实践---再理论”的科学方法,潜水艇的制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搞科技发明的奥秘在于勤于动脑,勤于动手,打破搞科技发明高不可攀的神秘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及创造性得到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3、让学生介绍自己收集到的古今中外以及生活中有关浮力应用的实例,既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又达到了信息共享的目的,学生积极参与,提供了好多资料:中山舰的打捞,怀丙和尚捞铁牛,曹冲称象,大唐芙蓉园里的乘坐热气球,煮饺子……有些竟是我以前未曾注意的。这个环节的设计,为学生搭建了自我表现的舞台,实现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
4、注重利用教学中“生成”的资源。在造船比赛中,学生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仍有一个组用橡皮泥制作的船在水中下沉,我没有刻意回避,而是将这个组制作的“船”拿起来,让全班同学共同观察,寻找它沉下去的原因,经过分析讨论,同学们达成共识:是因为排开水的体积太小,使得浮力小于重力,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采用“空心”的方法能增大可利用的浮力,加深对轮船原理的理解。
5、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过分注重知识目标,因时间关系,在探究轮船和潜水艇的原理时,学生讨论的得不够充分、深入;再着,老师预设得太多,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这些都是需要改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