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3-7-18 15:49:09 |
|
|
教师的语言不仅在于科学性、规范性和逻辑性,还在于艺术性、形象性及趣味性。教学是一项高度紧张的活动,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疲劳是正常现象。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掌握好语言艺术,营造一个和谐而轻松的学习氛围,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减轻疲劳,而且还能延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下面来谈谈笔者在物理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有一种说法:作为一名好教师,应当在课堂上解决问题,把所教的内容都讲透,不给学生在课后留下疑难,让学生在课后提不出问题。实践证明,这样不但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还会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养成懒惰的习惯。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及时恰当地留下一些暂时的空白,促使学生产生一种急于填补空白的心理,不但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1在引入新课时,教师巧设悬念,问而不答,有意留下空白,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更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跟着老师的节拍转。例如在讲解电容器时,可以先问“相邻的两位同学能否构成一个电容器”?留下悬念,使学生带着问题参与到课堂中来。
在讲新课或疑难问题时,要注意讲到兴趣正浓时,有意嘎然而止,留下空白,给学生思考。例如在讲解电场强度时,可先通过计算,求出电场中某点的电强场度为100N/C,紧接着提问:检验电荷移走后,F=O,q=0,该点的电场强度是多少?话到此处,突然停顿,让学生思考,学生通过积极考虑,用自己的语言填补了空白,从而加深了对电场强度的理解。
在某一知识点结束时,可以设置悬念,为学生下一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如在讲完光电效应这一节后,可以向学生提问:你认为光究竟是什么,你是支持牛顿还是惠更斯?课虽然结束了,但这样的问题不仅提出了波动性与粒子性的矛盾,同时又为下一节光的波粒二象性埋下了伏笔。课虽结束,但学生的思维活动仍在继续,达到了“余音绕梁三日”的效果。
2夸张是一种文学修辞手法,在物理教学中适度运用夸张手法,不但使抽象的物理现象、概念变得丰富形象,而且给人一种逼真的感觉,使难以理解的物理规律变得简单易懂。
例如在讲解气体产生压强的原因时,学生对于“气体产生压强的原因不是因为受到重力作用,而是气体分子频繁撞击容器器壁造成的”感到难以理解。这时就可以适度运用夸张手法,描绘这样一幅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在一个下雨天,小明打着雨伞在雨中行走,雨滴不断地滴到伞面上,小明感到雨伞似乎很重。“雨滴不断滴到伞面上”,这不正像气体分子频繁撞击容器器壁吗?
注重物理规律和日常生活的联系,适度夸张,便于学生深刻地理解物理规律。又如在讲解加速度时,当物体的加速度逐渐减小时,其速度一定会减小吗?往往很多学生对此感到疑惑。这时就可以适度夸张,举这样一个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某农场有一只猪,第一天长四斤,第二天长三斤,第三天长二斤,猪的生长虽然变慢了,但猪的体重却不断在增加。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只要速度与加速度的方向相同,加速度虽然在减小,但物体的速度一直在增加,只不过和猪一样在单位时间内的增加量逐渐减小而已。
3幽默是一种艺术,是智慧的优雅表现。如果教师能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适当地运用幽默技巧,使课堂气氛轻松一下,学生情绪活跃一点。这无异于盛夏里送来缕缕清风,沙漠中淌过涓涓甘泉,在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亲切感,对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讲课过程中,适当地运用幽默,可以调节课堂节奏,活跃教学气氛。如笔者在讲解电功率时,为了说明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的关系,做了一个演示实验:用学生电源给一小灯泡供电,电压由低变高,小灯泡越来越亮,当电压刚超过额定电压时,小灯泡发出耀眼的白光。眼看灯毁在即,笔者随口大声吟出:“生命诚可贵,电势差更高,小灯泡呀,你一路走好!”一道闪亮,灯灭了。真实而略带悲壮的感受,拟人化的表述,给学生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电功率的理解和安全用电的意识。
教学语言幽默的表达方式,要根据教学内容亦庄亦谐,可思可乐。有时就一句话或几个字,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对竖直上抛运动可戏称为“上下求索”;机械波传播时,介质中的质点振动而不“随波逐流”;感应磁场的方向具有“锄强扶弱,抵抗强势的英雄品质”等。要注意运用幽默短语时,把握好语气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并适当配以肢体语言,便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
上一个物理: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情境设计 下一个物理: 没有了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