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发生的碰撞———发生在课改实验区的教学案例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3-7-25 13:42:41 |
|
|
在国家课程改革某实验区进行的九年级期末考试物理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目:
在“研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的实验中,给你一个蓄电池、一个滑动变阻器,两只完好的小灯泡,两只完好的电压表,一个开关和若干导线。
某实验小组将其他器材连接成串联电路,将电压表分别并联在两只灯泡的两端进行实验探究时出现了以下情况:
闭合开关S后,两只灯泡中仅有一只发光,而且电路接法完全正确。
(1)你在进行探究时,出现过这样的问题吗?请你想一想,出现这样问题可能性会有哪些?为什么?
(2)你准备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
试题提供的标准答案如下:
(1)主要原因是两只灯泡的额定功率不一样,因此,灯丝电阻的大小不一样。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灯丝电阻大的实际功率大,就亮;灯丝电阻小的实际功率小,就有可能不发光。
(2)将不亮的灯泡换成和亮灯泡同样规格的再进行实验。
但是在全市统一阅卷中发现按照上述标准答案回答问题的学生很少,绝大部分同学的回答是由于灯泡短路造成的,更换一只好的灯泡再进行实验即可。
学生的这一回答使阅卷教师始料未及,在阅卷教师中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老师们分析得出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是由于两灯泡串联,一只亮,另一只不亮,不可能是断路,因此只能短路。学生的这种认知上的错误主要是不知道灯泡本身是不可能短路的,灯丝坏了只能断路;二是不知道灯泡只能被其他材料与器件(如导线或电流表)短路,而这些本题并没有提供。
那么,为什么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答案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异呢?是学生与教师在思维方式上有本质的差异,还是我们的教学本身存在其他什么原因。弄清这一问题无疑对我们的教学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原来,本题的设计取材于一个真实的学生实验探究活动:在“研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的实验中,某一小组发现了两只完好的灯泡一只亮,一只不亮。在学生问教师原因时,教师及时发动全班学生进行探究。学生通过观察灯泡、检查回路,灯泡并没有被其他材料或器件短路,于是有些学生想到可能电池旧了,换成新的;电池的电压不足,改用两节电池串联。但效果均不明显,还有部分学生将两灯泡分别串联到闭合回路,最终探究发现是两只灯泡的规格不同,功率相差较大,于是将不亮的灯泡换成与亮灯泡相同规格的,两者均发光。这正是有少数学生能回答本题的真正原因,也因此探究班的全体学生都正确的回答了本题。
当命题者说出这一试题的设计背景时,全体阅卷教师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原来在这一节教学设计时,我们没有采用探究的方法,仍然采取知识传授与灌输的方法;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有学生提出类似的问题,但是我立即帮学生换了个灯泡,没想到让他们自己进行探究。可见学生与教师之间答案的差异不是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而是在我们教学方式上的差异。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式学习为探究式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改变我们传统的“灌输式”应试教育模式,运用探究式来设计我们的教学。如果我们教师在上“研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一节时能多设计一些探究活动的情景,充分发扬学生自主探究的科学精神,使学生从自己的观察现象入手,探究物理现象与本质的内在联系;同时针对学生探究方式灵活多样的特点,我们教师在实际探究的活动中注意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那么考试的结果将会和我们预期的一致。如果我们每一堂课的教学都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来设计我们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原有知识与探究过程中产生的认识冲突中建构新的知识,从而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
|
上一个物理: 教师如何开发教学案例 下一个物理: 巧用多媒体优化物理课堂教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