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物理教学中多媒体的有效应用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3-8-21 13:39:13 |
|
|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运用感觉器官越多,越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如能借助多媒体手段,变抽象为直观、变静态为动态,创设教学情境,呈现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构成一个跃动的“思维空间”,促使学生实现由形象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就能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物理教学中,笔者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巧用多媒体的便捷性,增加认知密度
传统教学中,内容呈现形式相对单一,知识容量较小,教师活动占时较多。这不仅挤占了课堂的有限时间,而且减少了学生思维活动的密度。现代媒体引入物理课堂,显著优化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得物理问题以及物理知识结构的变化过程呈现得更加便捷、清晰和细腻,如此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又增加了学生的认知密度。
在物理教学中,我充分借助多媒体,瞬间呈现学知文本、图形、画面等,节省了课堂的有效时间,促使学生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突破重难点。同时,课堂环节的连贯与紧凑,有利于学生的注意力持续集中,思维保持连贯。如此,教学中授知内容相对增加,重难点得以突出;学生的认知密度增加,学习效率得以提高。
二、巧用多媒体的趣味性,开发认知深度
兴趣不仅是打开物理学知的金钥匙,更是促进学生思维认知的不竭动力。因此,教师应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强力包装学知,促使学生产生兴趣,主动深入探究。
课堂上,我借助多媒体,呈现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趣味学知,激活学知本身的兴趣点,引发学生的兴趣。例如讲授“光的折射”时,在导入环节,我利用多媒体演示了如下实验:在一只瓷碗里放入一枚硬币,利用实物投影让学生观察,这时看不到硬币。我向碗中加入水后,硬币便一点点出现了。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这一动态过程将新课内容趣味化,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进一步去探究,增加了认知深度。
三、巧用多媒体的直观性,降低认知难度
物理知识本身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常常会感到费解,往往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消化。课堂中,教师适时引用多媒体,以图片、影像等形式,直观地再现问题存在的状态、诠释问题的逻辑关系、展示问题变化的过程,能够有效地降低问题的认知难度。
如学习“浮力”的概念时,学生很难从枯燥无形、单一乏味的文字信息中获知概念的本质内涵。况且,学生在学习之前早已有了感性认识,往往认为木块能浮在水面是因为木块所受浮力大,而铁块要沉下水是因为没有浮力或所受浮力小。这种错误观念往往会给正确概念的建立和巩固造成困难。但如果教师利用多媒体设计一个实验,测出漂浮的木块所受浮力小于沉在水中的铁块所受浮力,而这一结论与学生头脑中的原有观念相冲突,自然会激起他们探索自然界奥秘的愿望,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加深对浮力概念的理解,从而降低对浮力概念的认知难度。
四、巧用多媒体的交互性,提高认知效度
在物理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对于调动学生思维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效力。其中,多媒体的交互性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理解和处理学知信息的手段。多媒体所呈现的美观、形象、动态的物理学知信息,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的理解、推理进行动手操作,亲身感受、体验认知推理和验证的过程,进而增强对信息的注意和理解,加深思维认知的体验,提高课堂的认知效度。
例如在教学“串联电路、并联电路实物连接”时,我运用多媒体技术——电路仿真实验台,呈现电路元件实物图,并指导学生运用“实验台”根据题意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思中做。操作过程中,学生们进一步理解到两类电路的本质区别,完成认知,提高了认知效度。
由此可见,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课堂教学组织手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学知的理解,提高认知的效度、深度。作为教师,一方面应潜心研究如何运用多媒体整合学知,更好地辅助课堂教学;另一方面应掌握多媒体应用技术,熟练操作技能,优化课堂教学。
|
上一个物理: 高效课堂创建的10个误区和应对策略 下一个物理: 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讨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