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讨论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3-8-21 13:39:13 |
|
|
课堂互动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是以知识内容为依托,以“问题——回答”模式为载体,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的互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对教师有一定的影响,而教师的行为、肢体语言以及回应,也对学生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的回应对学生的参与热情、参与度、甚至回答的深度都有一定的影响。
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在课堂上的站位。如果教师的站位总是固定在某几个地方,这就说明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关注点总是在某几个范围之内。在课堂上,由于教师没有有效关注到所有学生,也就没有实现所有学生的平等地位,这对全体学生参与的课堂讨论来说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部分学生的状态没有被关注,情绪没有被了解,他们参与课堂讨论的热情受到了打击。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为了激发所有学生的参与热情,因该在站位上有所扩大,能够走到每个学生的身边,能够关注到每个学生。
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的表情。我曾经听了一节全国课例一等奖获得者杨灵老师在大兴的一节现场课,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她那张始终微笑着的脸,在认真倾听每一个学生说。无论学生回答的对与错,无论学生回答的是否恰到好处,她都始终微笑着、真诚地看着回答问题的学生并认真听完学生的回答。老师的眼神让学生感到老师是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不同见解,并且也很想听听每个学生的答案;老师的肢体语言告诉学生老师相信大家能大胆地站起来,而且能够放松地按照自己的方式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的等待时间。
我曾有过这样的体会,有一次公开课上完之后我明显感觉到,最初还有很多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随着课堂教学的继续,参与回答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少,而且自己也感觉到这节课在课堂互动环节给的时间不足。下课后通过和几个学生交谈,我的猜测得到了证实: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没有时间思考,于是打消了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
当每一个问题抛出后,都要至少等待3秒~5秒钟,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叫学生回答。当一个被设计好的具有目的性(围绕教学目标)、聚焦性(针对教学重点)、合理认知水平以及清晰的陈述的优质性问题被提出后,应当给所有学生短暂思考的时间,让所有人进入思考的状态,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叫学生回答。因为课堂参与是所有学生而不是部分优等生的专利。短暂的等待时间,会让所有的学生都平等地享有思考的时间,都有平等的机会进行课堂参与。同时,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教师可以根据考查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叫任何一类学生回答问题来检测目标的达成度,激发课堂参与讨论的广度和深度。
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的评价处理。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通常有几种做法,有的没有作出任何的评价处理就直接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有的没等学生真正地说完,教师急于点评;还有一种就是教师完全是在等学生真正充分地说完所有他想表达的内容,教师不急于给出任何评价,而是保持沉默,这时就会有学生将刚才那位学生的话题接下去继续思考、讨论,这样真正的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讨论才开始了。在第三种情况下,一个问题才会被大部分学生甚至所有学生认真思考,讨论的主题或回答的问题才会被跟进,讨论才会有深度,学生才能享受参与课堂讨论所带来的乐趣。
|
上一个物理: 浅谈物理教学中多媒体的有效应用 下一个物理: “双因素”激励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