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好多的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优质课,老师们课堂上洒脱自如的神态,孩子们天衣无缝的回答令我目不暇接,目瞪口呆。每堂课每位教师都能围绕着学生的问题展开,个个击破,可谓天衣无缝,甚至课堂精彩到在即将结束时,教师问学生:还有不懂的吗?学生齐答:没有!于是,教师把粉笔一扔,就在粉笔在空中划出一道白色弧线的瞬间,下课铃声响。听课的教师无不为执教者精湛的教学技艺叹为观止。有好多的意犹未尽,也有好多的感慨万端。回头望望孩子们,我又多了一份思考:我们追求的高效课堂的意义到底在哪儿?什么样的课堂能促进学生今后一生的发展?一堂课在学生心中留下了怎样的“烙印”?
在平常的听课过程中,这种现象经常发生:老师总喜欢在下课前问学生:“都听懂了吗?还有问题吗?”当看到学生频频点头,老师才会露出满意的笑容,放心地离开教室。学生的问题解决了是不是就意味着这是一节完美无缺的课呢?否也!这样的教学,学生是没有问题走进课堂,没有问题走出课堂,学生又有多少探究的欲望和学习的内驱力呢?
把学习的触角伸向课外,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试想,如果孩子们能带着这些极富挑战的新问题走出教室,走进图书馆,走进互联网,走进博物馆,走进生活,那么,学习的空间就变成了孩子们全部的生活世界,而不仅仅局限于课堂。
教师应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给课堂留颗悬念的种子。因为下课不是学习的终止,而是探究的开始。一方面,我们可以鼓励比较胆小的孩子努力尝试着提问,从浅层次的问题逐渐加深,慢慢地学会提问;另一方面,可以保护原本就善于提问的孩子的积极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现在,我们在课堂上带领孩子们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教给孩子们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为了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更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产生不断的疑问,才会有探究的源动力,才能开展各种各样的探究活动。
现在的课堂上通常是热血沸腾的,孩子们吵啊,笑啊,快乐着,探索着。这种课堂表面热闹非凡,但学生真正收获了多少,能否引发孩子们进一步冷静的思考?热闹的背后如果少了冷静的思考那就失去了探究活动原本的意义。让孩子们亲身经历各种学习、探究活动,不是说只要孩子动手操作就行了,还需要孩子冷静思考。因此,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冷热相宜的。“热”应该表现在孩子对探究活动的热情和探讨问题时思维的碰撞以及成功后的喜悦。而“冷”就应该穿插在热烈的探究活动中,孩子能够冷静地思考,冷静地评价。
无疑课堂刚开始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然而学生的创新并非要等到他们会探究时才有。学生的创新意识可能在探究活动的初期就有了,只是有的学生思维灵活些,有些学生需要一些外界的帮助。那么,教师在带领孩子们进行探究活动时,一定要仔细呵护孩子宝贵的创新火花,哪怕是简单的一个念头,简单的一句话,简单的一个改动,简单的一次评价,都要不断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尝试、去创新。也许在我们看来有些想法幼稚得可笑,天真得要命,平淡无奇,天经地义,然而对于孩子来说却是一次创新的思考。很多时候,孩子们的想法、做法可能还不够科学,不够合理,更说不上完整,但是我们应该给孩子足够的机会,因为他们的大胆创新总会创造奇迹。
来源:高考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