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物理教材既是教授物理知识的教材,又是传授物理语言的工具。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运用“十字”教学法读书的策略,依据教学内容,提出读书要求;感知领会教材,提出读书要求;创设读书情境,激发读书兴趣;创设矛盾冲突,激发读书欲望。因此,读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物理教学;“十字”教学法;读书
物理教材是用物理语言陈述物理知识的典范,“严谨清晰,通俗简明”,既是教授物理知识的教材,又是传授物理语言的工具。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指导学生科学地阅读课本,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物理知识,掌握思考物理问题的方法,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实现课堂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
一、“十字”教学法的教学模式
“十字”教学法模式为“预习—读书—议论—讲解—练习”。其基本程序和具体要求是:
“十字”教学法具有实践性、时效性、科学性、适应性和易操作等特点,并从教学论、教学方式、哲学角度、心理结构等角度,能够较好地处理教与学、“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教法与学法、实践与认识、内因与外因、信息输出与反馈、教学目标与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关系,符合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
二、“十字”教学法中的读书策略
1.依据教学内容,指导读书方法
读书应做到“三到”。我国宋代教育家朱熹在《训学斋读》中提出,“读书要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是对读书的深层次的阐述。这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要做到心、眼、口的协同作战,共同投入到读书中去,从而达到掌握物理知识的目的。
粗读、精读。指导学生读书时要有重点,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要求,粗读、精读结合进行。学生通过粗读,浏览教学内容,弄清知识结构;然后再精读,进行归纳总结,发现相应的物理规律。
对比阅读。对比阅读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的正迁移,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在组织学生读书时,要强调以熟悉的知识导入新知识,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突出学习重点。如,在进行“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一节教学时,组织学生对两种最基本的电路从电路图、定义、特点、工作时电流关系等进行对比阅读,使学生发现哪些是易混淆的知识点,从而对串联和并联有了更深的认识。
2.感知领会教材,提出读书要求
读概念。第一次出现的概念,让学生用笔画下来,以便记忆、查找。并要求学生尽量做到“四会”,即会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会表达、会判断、会举例。
读定理、定律、公式。物理定理、定律的文字表达一般比较复杂、难懂,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例如,“楞次定律”:感生电流的方向总是要使感生电流的磁场阻碍引起感生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引导学生抓住“阻碍”和“变化”两个词,是理解楞次定律的关键。要使学生通过读书,深刻体会到“阻碍的是变化”这一含义,从而为教师课堂讲解打下坚实的基础。学习物理定理、定律、公式时,要求学生通过读书,做到分清其条件和结论,会抓关键
词语。
读图像。在读书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文字信息与图形信息结合起来阅读,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如,平抛运动是抛体运动,研究时可把它看作成水平方向的匀速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叠加。当学生只看文字信息,理解起来非常抽象,如果提示学生把文字和图形结合起来进行阅读,学生就会从直观的坐标系中,比较容易掌握运动叠加原理在平抛运动中的应用。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识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利用数学知识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的能力。
读例题。在实际教学中,我十分注重教材上例题对学生的锻炼作用。要求学生着重审清题意,先试着做出解答,然后与教材的正确答案进行比较,再在教师指导下分析自己的对错。这既可以强化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之感到成功的快乐,体验到自己智慧的力量,又通过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深化了对物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3.创设读书情境,激发读书兴趣
引导学生探究规律。教育心理学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是在自己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激发与强化的。在组织学生阅读时,引导学生对某些物理问题进行探讨,使学生在讨论中获取新知识,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势能”一节时,我并没有直接指出重力做功的特点,而是先由学生自行阅读并按照力的做功的特点进行考虑。如,“在距地面高h处,有一物体分别做平抛运动、竖直上抛运动、竖直下抛运动,使物体落回地面,问重力所做的功分别是多少?”学生自己通过读书、分析、计算,发现其共同点:“三种运动,重力对物体做功相同”。从而,学生得出重力做功的特点“物体不管沿何种路径运动,重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只跟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与物体的路径无关”的结论。组织学生读书,督促学生探求物理规律来解决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结合教材特点,在学生阅读前,教师做演示或组织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操作,并提出观察要点和操作要求,要求学生结合观察到的现象,尽量得出某些简单的物理结论。然后,让他们带着自己的实验结果去读书,认真思考,这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读书积极性。例如,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一节时,组织学生自己动手,用身边的物体,如,小纸片、粉笔,让它们在同一高度同一时间由静止开始下落,然后把纸片、粉笔放入真空玻璃管中,让它们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下落。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并积极思考,让他们解释物理现象的含义,然后再读书。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培养了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习惯与能力。
4.创设矛盾冲突,激发读书欲望
课上设置悬念,让学生遇到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更激发了学生的读书欲望和求知欲,使课堂学习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光的全反射”一节时,有这样一些装置,使光线从水中投射到水与空气的界面上,可以看到光线在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折射现象。我通过调节入射角,使在媒质界面上没有了折射光线,给学生设置了悬念。这时学生已不能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了,此时发生了新旧知识的冲突。学生纷纷问,折射光线哪去了,我故意不回答。让学生带着解决不了的问题去读书、去寻找答案。学生带着悬念进入最佳读书状态,教师及时加以点拨、引导,再通过组织读书、提问、讨论,学生很快掌握了这节课的内容。
读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读书使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物理知识,会更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师授课,也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
出自:范文先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