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淦昌经过归纳分析,获得中微子存在的证据,写出了《关于探测中微子的一个建议》一文,于1942年1月发表于美国《物理评论》(PhysicsReview)。这是一篇极有创见性的文章,引起了实验物理学界的极大重视。这也是早期验证中微子的著名实验。
1956年秋,王淦昌作为中国的代表来到前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作为一个实验物理学家,他组织并领导了一个实验小组开展了高能物理实验工作。他们利用联合所的先进设备寻找新奇粒子的研究。1960年王淦昌宣布,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了反西格马负超子。这一发现进一步丰富了人们对粒子→反粒子对称性的认识,也是联合所少数几个重要发现之一。
就在王淦昌专心致志于寻找新奇粒子的研究工作时,妻子吴月琴来到他身边。一个连汉字都不会写的中国妇女,竟然来到语言不通的异国他乡,这一行动尤其在那尚属封闭的五十年代需要具备多大的勇气?!吴月琴来到杜布纳,她一如既往地对丈夫无微不至地关怀和照顾。她勇敢而认真地向他的同事和学生们学俄语,从1、2、3开始到必要的对话,居然可以毫不费力地上街购买物品,回来给丈夫做可口的饭菜……
王淦昌的儿女们热爱自己的父母,尤其尊重文化不高的母亲,他们无不带着骄傲的神情说:“我们父亲的每一项科研成果,都有我们母亲的一份功劳。”
为祖国隐名17年
1945年,当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们在延安窑洞的煤油灯下做出中国前途与命运决策的时候,7月16日,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沙漠地区进行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试验,从此那里被称为死亡地带。
对于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来说,认识核武器这个可怕的怪物,是从广岛和长崎开始的。同年8月6日和9日,美国用B-29型轰炸机,把仅有的两颗原子弹投到了广岛和长崎。灾难顷刻间降临,建筑物在闪光中燃烧,在冲击波下倒塌,两座城市化为废墟。
当时巨大的杀伤武器原子弹是怎么回事?国人不清楚,浙江大学的大学生们也都不清楚。
王淦昌教授应邀作了关于原子弹及其原理的报告。
当先生的万万没想到,19年之后,他和他的学生们参与研制的原子弹在祖国大地上爆炸成功了。
1960年12月24日,王淦昌在莫斯科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4年任期届满,匆匆返回祖国。当时国家正是3年自然灾害时期,王淦昌的家也和人民一样,要勒紧裤腰带,然而他却把在国外节省下来的14万卢布全部捐献给国家。尽管吴月琴要精打细算一家人的柴米油盐,可对丈夫的行动却大力支持。
那是他永远难忘的日子,1961年4月1日。
当时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的刘杰紧急约见王淦昌,即刻进城“有要事相商”。
这时王淦昌已经猜到八九分是什么事了。
这的确是一次重要的会面,它决定了王淦昌这位早在四十年代,美国人编撰的百年科学大事记,就已将其列入之中的国内外久已闻名的核物理学家,从此要隐姓埋名,默默无闻地从事一项伟大的事业,将他的后半生奉献给国防工业,成为研究中国核弹的开拓者。
中国,不能没有原子弹。王淦昌深深地意识到这一点。
他也十分明白,自己以身许国在当时意味着什么。所有参加原子弹研制工作的人都必须断绝同国外的一切联系,因为这是国家当时的最高机密。王淦昌已是一位国内外著名的科学家,在某些领域他创造了世界第一,然而他现在所从事的研究将决定,他在若干年中,不能在世界的学术领域抛头露面,不能去交流学术成果,将要失去许多名利双收的好机会。但是他欣然接受了这些条件,改名为“王京”。
为中国的“两弹”,王淦昌心甘情愿隐名17年之久,从1961年到1978年,在世界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中他失踪了,许多国外的科学家都在猜测,王淦昌究竟在研究什么?从那时起,他的足迹从北京走到青海高原,又伴着大漠的驼踪,走向罗布泊蘑菇烟云腾起的地方。
王淦昌和我们的科技大军用汗水赢来了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在王淦昌和众多核科技工作者的奋力拼搏下,1969年9月23日,我国成功地进行了首次地下核试验。这之后,他的脚步并没有停下。
他为国提出了“863”计划
目前“863”计划有力地推动着我国高科技的发展。王老就是这样,以他那博大精深的头脑、机警敏锐的目光、高瞻远瞩地去预见未来,为祖国的科学事业献技献策。王老说:“863"还要充分发挥、调动更多的部门、更多的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特别是吸引在国外从事高科技研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