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记者从2009-2011年中国气象局云雾物理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评估会议上了解到,该实验室在研制暖云催化剂等八各方面取得重要科技成果。
据悉,该实验室在评估期内承担了多项科研项目,这些项目涉及到不同云系的综合监测、云水资源评估、增雨潜力研究、催化技术研究、效果检验方法研究、人工消雾以及人工影响天气装备研发等方面。研究内容大多是当今大气科学领域与大气物理领域有关的热点问题,研究成果为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作业提供了科技支撑,提高了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含量,同时,通过上述研究也显著改善了云雾物理环境开放实验室基本科研环境条件,显著提升了我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在评估期内,实验室在八方面取得了科研成果:研制了暖云催化剂,填补我国此方面的空白,研制了业务用暖云催化剂焰条,并开展了无人机暖云焰条播撒试验;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AMS云物理方案,并将新方案耦合进中尺度模式,利用包括实验室复杂云微物理方案的中尺度模式MM5对人工减缓暴雨进行了数值模拟探索;研发了新型高效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探测装备,大大提高了作业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现代化水平;制定了针对全国5家人工影响天气火箭弹生产厂家催化剂的抽检办法,在我国首次利用统一的云室,统一的检测标准、统一的检测流程对国内各火箭弹生产厂家的催化剂配方进行了催化剂成核率的检测工作;在张家口开展了飞机人工增雨的综合观测,建立了环北京地区典型云系的概念模型;建立了环北京地区可业务化的人工增雨综合技术系统;研发了人工影响天气效果检验系统;开展了全国空中云水资源分布状况研究。
据云雾物理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副主任王广河介绍,实验室紧密结合我国人工影响天气的实际,充分利用人才、研究基础和设备优势,实行开放流动的运行机制,开展国内人工影响天气重大科学试验计划,深入研究云、降水系统的成因、微物理结构和演变规律,建立包括人工影响天气条件监测、决策指挥、催化作业、效果评估为一体的综合技术系统,探索人工影响天气的新途径和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