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的这一特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来帮助学生认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深化、拓展、补充课堂所学知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利用生活现象布疑、设疑,引导学生在课余主动地观察生活,积极思考。当然,课后的布疑、设疑要注意两点:一是所涉问题针对的现象必须是学生所熟知的或者了解的,这样才能激起他们的好奇心,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而达到“于平淡中显神奇”的效果。二是所设问题必须与课堂所学知识紧密衔接,即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一致,这样既能巩固课堂知识,又能让学生“有所懂、有所悟”,培养其自信心和成就感。
三、研究学生心理,讲究提问方式,培养成就感, 巩固教学成效
物理教学的目的,除了培养学生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外,还应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不少学生物理学不好的原因,并不在智力因素,而是意志品质薄弱,主要表现在缺乏自觉性、坚韧性、果断性和自制性。由于情绪的波动性,青少年学习物理不可能一帆风顺,多少会遇到学习困难,出现成绩起伏的现象。体验成功是每个人的需求,每一个人都有渴望获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一个人被肯定,受到别人的赏识,心情就会非常愉快。多次努力,仍然失败,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自信心就会下降,影响到主体的积极性,甚至产生自卑感。在物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法利用各种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的成功感,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克服片面的个性特征,强化学生积极的心理倾向、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培养学生的坚韧性;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培养学生的果断性。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能力结构的不同,结合教材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设计要恰当把握知识的层次、梯度,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我,取得学习上成功的机会。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心理学研究认为,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并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因素,是推动学生学习最实际的内部动力。在教学中只有始终坚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教学效果;才能把学生从被动接受中解脱出来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构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物理教学中,作为教师,应着意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加速学生完成认知过程。达到建构学生主体,培养创造能力,实现整体优化,促进全面发展的目的,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