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结构的探究和发现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2-10-12 14:59:32 |
|
|
有的核力是一种强相互作用.核力是一种短程力.作用半径接近于1.5只10一’sm,在这个范围内其强度量级相同,超过这个范围其强度减少到可以忽略的程度.原子核内的质子间存在着强大的静电斥力,个别粒子能够以7MeV的能量相结合,显然不是电磁力或引力作用的结果,1934年10月,日本的汤川秀树提出了核力的介子理论,解决了核力难题.他认为:电子与电子之间的库仑力,是由于一个电子放出的光子被另一个电子接收,这两个电子之间就发生了库仑相互作用,由于这种光子没有离开电子,故称之为“虚粒子”;在核子间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通过交换一个“虚粒子”而间接作用,这表示它们都是“交换力”,即核力也是“交换力”,且随它们之间距离的变化而变化.汤川秀树根据核力的作用距离(约为10一’sm),估算出这种交换的“虚粒子”的质量约为电子质量的200倍,介于电子和质子之间,故称之为“介子”.
20世纪4。年代以后,获得的强子的数目大大增加.20世纪勃年代的电子散射实验表明,质子和中子都不是点粒子,中子内部有着正电和负电的一定分布.19以年盖尔曼提出“夸克”模型.他认为,所有的基本粒子都由三种更为基本的“夸克”粒子组成,分数电荷从此登上历史的舞台.“夸克”是模仿一首长诗中形容的海鸟叫声,似乎有点怪异,或许是该模型的缔造者对分数电荷尚存疑惑吧.20世纪70年代初,用高能量的电子轰击质子的实验为“夸克模型”找到了证据.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物理: 行星运动第一定律的由来 下一个物理: 热与冷的奥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