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离诺奖科学奖有多远?物理最有戏 生物最后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2-10-23 12:33:22 |
|
|
2012年的诺贝尔奖,中国作家莫言在文学奖方面获得零的突破,而自然科学领域则由三位美国科学家、一位法国、一位英国和一位日本的科学家分享。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离中国到底有多远,到底有多近?如果得奖,哪个学科又更有希望?在今天的“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上,来自这三个领域的中国顶尖科学家代表不约而同得出了相同的结论——物理第一,化学第二,生物第三。
对于认为中国未来最早有望得诺贝尔奖的可能是物理学的观点,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信息科学学部院士,2009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量子光学、量子密码、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的理论以及实验研究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郭光灿院士谦虚表示,“我觉得很难这么说”,因为物理学涵盖的领域很宽,比如高能、凝聚态、Top绝缘体等,不知道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关注哪个领域。
他同时表示,近十年,随着中国科学投入的大幅增加,科研实力得到大大提高。“提高到什么程度?国外只要有个idea出来,我们就可以跟上,甚至超过你。”但是,他也直指,国内物理学很研究中,“原创的东西还很缺”.他表示中国物理学界需要鼓励更多热心原创的年轻人,不能“哪儿热闹我做哪儿”。他乐观表示,只要不光在经济和论文上投入,“早晚我们会得到”。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江云表示赞同郭院士观点,并提出继物理最有希望得诺奖之外,化学在这个排行榜上排第二,而生物列第三位。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饶毅教授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曾经多年研究神经导向的分子机理,近年来集中研究社会行为与认知的生物学,他严谨又无奈表示,“中国生物学投入的钱比物理和化学加起来多,从事这个学科的人也比物理和化学加起来多,但是为什么得诺贝尔奖的希望比物理和化学小?我接受这个观点。”
饶毅表示,中国生物学研究在1949年到1970年代有一个断层,同时,他认为科学界尤其是生物学界“不认真、不执着”的学术风气也是一大阻碍。他提出,实验科学的工作最重要的20-30%是很聪明的人做出来,70-80%是“庸才”做出来的,他分析认为今年的诺贝尔生物学奖就是“笨功夫”做出来的。“为什么日本的‘庸才’能多次获得诺贝尔奖金?而中国的庸才不能?”他认为,日本的诺奖的十几个项目原创性并不强,但“我们连跟踪都没有信心”。他总结,中国尚未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原因在于,“聪明程度不够,原创不够,认真和执着也不够”。
|
上一个物理: 银河系“光环”有望解开重大物理谜团 下一个物理: 物理知识在医疗器械中的应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