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个善卜的人,占卜到他自己的一个宝瓶在某月某日正午时会破碎,他不信,在这一天把这只宝瓶安安稳稳放在桌子中间,自己则坐在桌旁守着,看这个宝瓶如何破法。到了中午,他太太把饭做好了,叫他吃饭,叫了几次他都不理,太太见他不声不响,老盯着一个瓶子发呆,就故意开玩笑,欲惊醒他,拿了一支鸡毛掸子向瓶上一敲:“你看这宝瓶干什么?” 结果不小心把宝瓶敲破了,于是他哦了一声悟了,悟了什么?忘记把自己算进去,就是没有把主观算进去。我很喜欢南师在《易经杂说》“邵康节的宝瓶子”一节讲的这个故事,回味无穷。让我想起两位物理学家的话,分别如下:
科学无法揭示大自然最深的奥秘。那是因为,最终,我们自己……将成为那奥秘的一部分,并等待着被揭示的命运。 ———物理学家 马克斯. 普朗克
当我们完全了解了自己,了解了我们的意识,我们也就同时了解了宇宙,分离感自然就会随之消失了。 ———物理学家 阿米特. 戈斯瓦米
在我们与自己所生活的宇宙的联系中,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同事约翰·维勒针对我们在创造中所扮演的角色给出了大胆而又清晰形象的看法:“我们都有一个顽固的看法,认为有一个外在的宇宙,一个我,一个观察者,被宇宙用六英寸厚的玻璃板安全的保护着。联系到20世纪末所做的实验—仅通过观察某些事物就能改变实验结果,现在我们知道,在量子世界里,仅仅是把这么微小的对象视为电子,我们就能穿越那块玻璃……因此,‘观察者’一词将从字典里剔出,我们需要添加一个新词‘参与者’。”
量子物理实验向我们展示的是:哪怕你只是仅仅盯着微小的电子,只是稍微将我们的意识聚焦于它的运动一下,哪怕只有一瞬间,它的性质就在我们看的时候发生了变化。实验表明:观察这个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意识完成了这个过程。
理解这些,需要我们能够对宇宙及其运作过程有一个全新的认知,爱因斯坦的另一位同事,大卫·波姆给出了这方面的基础宇宙观。第一个理论是:他相信在这个外在世界的背后,存在着一个更深或更高的创造层面,而且那里面还有个外在世界的潜在雏形。“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第二个理论是:他把宇宙解释为一个单一且统一的自然系统,只不过它内在的联结方式常常不那么容易被觉察到。波姆指出:如果我们站在更高的视角上,就可以把宇宙看作一个整体,我们世界里的事物也就会成为另外一个我们无法觉察到的领域的投射。他认为这些可见的和不可见的都是一个更好切更普遍的秩序的不同表现。20世纪70年代,波姆提出了一个更加清晰的隐喻,基于这种自然的内在联系,他确信宇宙像一个宏大的全息图那样运作。在全息图中,事物的每一个部分都已包含了其他部分,只是尺度更小而已。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总之,量子本质与其他万有联结在一起的关系提醒我们,我们正是自身的创造者。这样,我们就能在我们的身体和人际关系中,展现出自己最深的治疗欲望、喜悦和平和。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在任何我们自己所选择的时刻做到这一点,即佛所说的“善护念”。
量子物理的发现正在逐步印证古老的东方智慧早已告诉我们的真相,只可惜我们依然智慧不足,需要更多的时间去领悟并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