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学校与中国近代物理教育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2-12-6 12:17:03 |
|
|
教会学校是中国近代国势日蹙,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把中国变成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教会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逐渐认识到“注意科学可以使教会学校出名;教会学校开设科学可以使其毕业生更有能力,可以控制中国社会向有利于帝国主义的方向发展”。因此,教会努力开设自然科学,包括物理科学。但这在客观上,也应该承认,在中国近代物理教育诞生和创建时期,由于既缺乏师资和仪器设备,更缺乏以实验为基础的物理教学经验,所以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编印课本统一译名
初时,所谓教会学校,不过是读经班而已,因而教科书问题还不太严重,但已引起注意,“如负责马公学校的布朗夫人,即感到教科书的迫切需要。”稍后,随着教会学校的日益增多与扩大,必须教以数理知识等,则教科书即成为教育界的共同的严重问题。“学生必须等待教科书,方能由读与写进修初浅的知识。”因此,若干传教士就开始自己编译教科书,如狄考文于1864年在山东登州建立文会馆,即自编教科书,供该学校使用。其中,有关物理教材未经出版而仅由生徒传抄学习的有《理化实验》、《电学全书》,继狄考文任校长的赫士编的有《声学揭要》、《热学揭要》、《光学揭要》等。这些书虽然都有西方原本为蓝本,但颇能结合中国实际,使人易于接受。在缺乏新课本时期,各地书院多乐于采用做教材,各校教员也用来做为教学的参考。
当教会学校开始向高等教育发展时,教科书更成为重要的问题。1877年5月,在上海举行的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全体大会上,成立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决议编写两套初级与高级中文教材,其中都把物理学教材列入了编写科目。但值得指出的是,“为适应需要,这两套教材的术语应该统一,并尽可能与现有出版物的术语相一致。”还决议从各有关各科的现有主要(不管本地的还是外国的)出版物中,整理出各种术语和专有名词的汇编,物理学术语和专有名词是由傅兰雅负责的,所以为建立统一的物理学译名,也做了有益的工作。这对我国后来物理课本的编写,是无法埋没其启蒙作用的。随着教会学校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初成立了不少著名的教会大学后,其物理课本都是采用国外相应大学的课本,这对我国了解国外新教材的体系、内容,从而编写自己的教材,也起了有益的作用。
2.培训师资,推广物理知识
教会学校当初的想法是为培养牧师和教会学校的师资。后来,1901年清政府颁布《学堂章程》,各省书院在其省会者均设大学堂,各府厅及直隶州均设中学堂,并增设物理科目。教师问题特别突出,都争聘教会学校的毕业生为物理教员。由此可见,这对当时解决物理师资的困难,推广物理知识和传授物理教学经验方面,是起了良好的作用。
3.重视物理实验,仿造实验仪器
19世纪中叶,欧美国家已经建立了以蒸汽机为主要标志的工业文明,各种制造机器已经广泛使用。在资本主义往外发展时期,对外以输出商品为主要手段。教会学校仿照西方学校,重视物理实验,所以利用这种机会,购置物理仪器,建设物理实验室。例如狄考文不仅为文会馆建立了物理实验室,使学生得到实验的机会,还附设机械厂、发电厂等,依式仿造一些实验仪器,“且精巧坚致不亚泰西之品,除供本堂(指文会馆)应用外,各省学堂亦争相购订”。此外,在仿制装配过程中也培训了几个掌握机器的技术人员,其中有位丁玉璜学到不少机器知识,后到济南开设理化器械制造所。如此等等,对于当时我国新式学校了解和认识物理实验教学的作用,解决一些购置物理仪器的困难和引起教员对物理实验的重视,是有一定助益的。
此外,教会学校的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包括物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材都是参照外国大学的。进入20世纪后,绝大多数教会大学,先后向外国政府立案,如圣约翰大学,有授予与美国大学同等的学位权。说明教会大学的毕业生的质量,已与国外的学生相伯仲。所以就物理教育来说,对我国学校中物理课程设置的变革和国外新教材的引进,从而使我国的物理教学水平接近国外的教学水平产生了有益的促进作用。
总之,教会开办教会学校的目的是一回事,教会学校培养的学生能否符合其目的又是一回事,从物理教育来说,教会学校的物理教学,在我国近代物理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是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的。
小结(物理教育的特征)
自1866年在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型学校京师同文馆中添设算[1] [2] 下一页
|
上一个物理: 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 下一个物理: 美国宇航局计划2020年发射新型火星车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