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物理教学方法和物理实验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2-12-17 12:11:05 |
|
|
一、物理教学方法
教材、教法和实验是物理教学中的三个主要因素。通过壬戌学制的制定,统一了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有了一定的依据。在1912年和1922年两次学制的推动下,编出了一定质量和数量的教材,在二三十年代,国外教材的变化、进展也不大,特别是普通物理学和中学物理都属于经典物理的范围,而且我国的物理教材,本来又都是以外国教材为蓝本的,所以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与国外相比,差距并不大。但是由于我国受了传统的教育思想的束缚,在分析问题和灵活应用知识、动手能力等方面是相当落后的。这与我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实验具有直接的关系。长期以来,这两方面是我国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自清末我国开始办新式学校后,不久就有了物理课。但是那时既没有教学经验,又缺乏教育经费,也没有合格的师资,更缺少需要的仪器设备。在清末民初时,曾由日本传入德国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20世纪20年代,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杜威学说的影响,从美国传入了“设计教学法”,30年代时,有的学校试行过道尔顿制,如上海吴淞中国公学初中部,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北方艺文中学均做过试验,但效果均不理想而没有推广。实际上,我国的教学传统是轻视实践,对能工巧匠的精心制作,尚且视为雕虫小技,君子不器。所以物理教育,一般只停留在讲述书本知识而不做实验,只采用传统的”注入式”的方法,习惯于“先生讲,学生听”,甚至死记硬背,囫囵吞枣。因此即使有了较好的教材,有了“教授法”,一般都还是当做语文课本来教学,教师也只管教不管学。直至1919年,才由陶行知先生在提倡“教、学、做合一”的方法时,才把“教授法”改称“教学法”。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成立后,注意到要改进教学方法,提倡集体备课,后来每年举办中学各科暑期讲习讨论会,但并不普遍,有些又流于形式,没有能根本解决问题,效果并不显著。
二、物理实验
上海科学教学仪器馆,创始于光绪27年(1901年),当时主要生产一些简单的仪器模型、挂图,并不供应成套的物理实验器材,民国22年(1933年)才扩充设备。因此,在民国初年,中学物理实验的仪器设备,来源是很困难的,仅仅依靠留学生回国或出国考察人员带回或购置,或个别外商设店供应是无济于事的。只能应付少数学校的几个演示实验。这个问题,早为重视实验的教育家所注意,且带头做出了成绩。值得我们提出的一位是天津南开学校(南开大学的前身)的创办人张伯苓(1870—1950)。他青年时代考入北洋水师学堂,毕业后认识到教育比军事更重要,弃军事而从事教育工作。1904年他去日本考察教育,目睹日本中学校里有完整的教育仪器,学生学得灵活。他回国时即购置了一批,以后又逐年增购。他重视实验教学,物理、化学每周各有两课时的实验课,每两人为一组,鼓励学生人人动手,从实验观察和分析中得出结论。因此,当时南开学校的理化实验,在全国享有盛誉。民国初年,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到该校参观,见到他们的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大为赞赏,认为不低于美国的水平。另一位重视物理实验的是颜任光先生(1888—1968年),他是我国第一位宣传自制教具的人。他与另一位物理学家丁佐臣先生一起创办我国第一家仪器工厂——上海大华科学仪器公司。长期以来,该厂是我国一家有名的生产精密仪器和仪表的工厂。后来颜任光先生主持北京大学物理系时,又对北大的物理实验,作出了贡献。稍后,严济慈先生(1900—)于1927年自法国留学回来,非常强调实验教学。他经常向人们介绍说,法国人不问你在“学什么”、“读什么”,而问你“做什么”,后来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担任北平(中央)物理研究所所长的重要职务,但是在学校内迁至昆明而缺少仪器的情况下,他亲自动手做仪器。当时战争急需显微镜、望远镜的镜片,他亲自动手磨制,在教学、科研和军事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那时不少从国外回来的留学生,都清楚地认识到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都非常重视物理实验教学。胡刚复和颜任光于1918年分别在南京高等师范和北京大学筹建物理实验室,使物理教学逐步走上正轨。
王本祥先生十分重视物理实验。他编写了一本《物理器械实验法及其原理》。他鉴于许多教师由于对物理仪器的性能不熟悉而不做实验,或做实验不得法,往往导致失败。以致有许多学校,虽然购置了仪器都不使用,使仪器成为陈列品,十分可惜。所以,他自1927年起,化了5年时间,根据当时教育部颁发的《物理课程标准》中对于物理实验的要求,编写了这本书,由科学仪器馆出版。他在“编辑旨趣”中说:“欲从事物理实验,其先决问题,固在于购置精良之器械,然在实验之前,必须有充分之准备及临时有熟练之技术,始能胜任愉快。否则冒昧尝试,易遭失败,结果怀疑器械不[1] [2] 下一页
|
上一个物理: 法国实验物理学家傅科 下一个物理: 汽车触电怎么办?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