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时期老解放区的物理教育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2-12-26 20:23:24 |
|
|
本科两年的教学计划是:
对于这种学制和计划,引起了许多争论,一部分人认为边区经济落后,不需要高深的理论。另一部人认为,如果缺乏最基本的科学知识,只有专门技术,很难学得融会贯通。当时的分歧,实际上是办工科还是办理科。1941年物理系一年级时执行的计划,已经吸收了主张办工科的教师们的意见。增加了工程制图课,二年级开始,全部改为工科大学的教学计划了。因为1941年秋,延安召开了一次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年会,会上李强、江泽民等以及延安厂矿的科学技术人员主张把自然科学院办成工科大学,所以当时物理系的执行计划已是一个机械工程系的计划了。在1942年5月的整风运动中,对于自然科学院的教育方针和教学方向进行了大辩论,1944年,物理系正式改为机械工程系,课程就相应的作了改变。自然科学院的办学条件,以化学系为最优越,物理系较差。在筹备之初,接收了一个油灯工厂,在此基础上,扩大建立了机械实习工厂,具有车工、钳工、木工、铸工和锻工等大体配套的各工种,物理系还可以利用边区的农具厂、兵工厂的设备进行实习。这时物理系的教师也较少,系主任为阎沛霖,教师有聂春、于光远等十余人。他们后来在回忆这一段时间的经验时,认为那时的学生学习认真,有的虽然没有学完就离开了延安,但是打下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具有实践经验的基础。例如物理系教员武可久,于1944年率领一组学生,勘测设计修建水坝,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筑坝经验。他和学员陈兆丹等多人,根据造纸工艺流程,就地进行勘测、设计,修坝凿渠,自制并安装立式水轮机,在边区第一次有效地利用水力资源,牵引机器,取得成功。高年级学生还学到了一定的专业知识,掌握了一门专业本领,所以解放后能成为新中国科技工作中的骨干。
当时选用的教材,只能就地取用,几乎全部都是国内的通用本,大多数又是英文版本,如葛斯龙三氏的微积分、特夫物理学、谭明的普通化学,以及应用力学、热机学、机械原理等,学生在学习中有一定的困难。只有萨本栋编写的普通物理学是中文版本。有的课程由教师自编讲义,由学生刻写蜡纸,纸张及印刷质量也比较差。党和政府千方百计的为同学创造和改善学习条件,为了扩建边区图书馆,军区首长踊跃捐款,订购书刊。周恩来、董必武同志在重庆通过各种渠道为延安自然科学院收集书刊资料,购置实验仪器、药品及器械等。学生们深刻体会到学习机会来之不易,都自觉抓紧时间刻苦学习,并帮助学校做黑板、制粉笔、刻蜡纸、印讲义、制作教具等等,真正做到了政治、业务双丰收。
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发展,解放区的教育也不断进行改革、整顿和提高,逐步向正规化、制度化方向发展,陆续制定了一些教育规程及实施办法。认识到各级学校都应该以学为主,下一级学校为上一级学校打好基础,有预备教育的性质。中学课程中文化课应该占有很大的比重,逐步做到文化课与政治课的比例达到9与1之比,这样,物理教育也得到了重视,逐渐恢复到战前的水平。到抗战胜利后,毕业生有的参加了国家的各项建设工作,有的进入国内各高等学校继续学习,有的派往苏联留学,在各条战线上作出了很好的成绩。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物理: 猫尾巴与角动量守恒 下一个物理: 人耳是怎么听到声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