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物理学家成为诗人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3-1-18 12:07:40 |
|
|
纯粹的美的世界,一个艺术存在的世界。诗在那个平行宇宙里,能给你带来心灵的收获。”自称“人生的唯一意义是诗性”的他,也许真的在心灵的某处打开了通往另一个宇宙的大门。
尽管争议同样发生在李淼为数不多的科幻小说上,但自嘲“从拍砖中走出来”的李淼,依旧每天写诗,也写一些科幻小故事练练手。
“我也不知道我写的科幻小说以后是个什么样子,希望有一些‘脑筋急转弯’,最好还有一些诗意的空灵。”
搁置争议,李淼饶有兴致地向记者描述他下一篇科幻的构思:中东石油突然只能再用三四年了,害怕失去优势的美国赶紧和中国“套近乎”,美国总统强迫国会通过法案,给数百万中国人免费发绿卡……
“不怕别人说我不务正业”
不少人仍然觉得,除了文学作品,李淼本身就是一个争议:一个物理学家,难道不该只谈物理吗?
“我不怕别人说我不务正业,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就行了。”李淼用“反传统”来定义自己,“这样很好,说明我是有个性的人。有哪个物理学家获诺贝尔奖是因为50岁以后取得的成绩啊?”
50岁以前,作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理论物理所研究员,李淼“到了办公室就一坐一整天,每天能看六七篇论文”,研究着量子场论、超弦理论以及宇宙学。他在超弦理论中的研究有一定的国际影响,特别是在两维刘维尔理论、D膜以及黑洞的量子物理等方面。李淼研究全息暗能量模型的论文,被国际同行多次引用。
到了50岁以后,与那些六七十岁依然工作在科研一线的老科学家不同,李淼走的是一条“社会化”的路子。他发表的那篇《一个理论家的自白》,或许能看做是某种宣言:
“我不甘于一辈子只作了也许根本与现实世界无关的研究,想趁还能够作研究的时候打几个赌,翻点本钱回来。”
为了“本钱”,李淼除了宇宙学“终极问题”之外,也开始研究一些小问题,以及更实际的问题。比如科普、诗歌和科幻。
“对我来说,只有两个东西是宏大的:整个宇宙,和一个人的内心。所以,我看到任何不是这两个东西的宏大就逃。”
不过,李淼从未“逃离”科研圈,他的手上仍有一些科研项目,每年也带博士生。在他看来,多观察科研圈子之外的事物,是一种释放创造力的全新方式,是获得科研灵感创意的方向。
我倒相信,这位表面上“反传统的”物理学家李淼,或许正在用最为传统的方式——触类旁通,努力让内心世界与理想中的物理学终极达到和谐统一。
一如晚年转向神学研究的牛顿。
《中国科学报》(2013-01-18第7版学人)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物理: 两科学家用“胶带”和“铅笔”夺2010年诺贝尔物理奖 下一个物理: 物理学家研发新型时钟 用称重原子的方式计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