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元勋王淦昌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3-1-29 20:13:51 |
|
|
宴县平均海拔在3200米以上,自然条件非常恶劣,处处荒山秃岭,飞沙走地石,不但霜冻期长,年均气温在零下0.4度,且高寒缺氧,气压很低,水烧不开,馒头蒸不熟,路走快了要气喘,头晕目眩、心悸厌食等高原反应屡见不鲜。对此,王淦昌从不叫苦,干任何工作都身先士卒,绝不马虎。同时他对身边的年轻人疼爱有加,关心他们的生活,为他们鼓劲加油,他告诫年轻人:“搞科学研究的人,不能怕艰苦,不能过多考虑个人生活,对待工作一定要周密细致,严肃认真。对核试验要绝对保证一次成功,万无一失。”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和关心下,所有参加核试验的单位都协同作战,严格把关,因此试验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稳步推进。
1964年9月下旬,一列由解放军押运的装有原子弹的专列从青海高原驶出,直奔新疆核武器试验基地,再由直升机运往大漠深处的罗布泊试验现场。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戈壁深处成功起爆。随着一道红色的强烈闪光过后,一阵惊天动地的巨响震耳欲聋,稍后,一个巨大的火球从120米高的铁塔上升腾而起,扶摇直上,渐渐地形成巨大的蘑菇云。中国人民自行研制的原子弹爆炸成功了!试验现场欢声雷动,王淦昌眼中饱含热泪,禁不住与年轻人一起欢呼跳跃,庆贺这来之不易的胜利。接着,王淦昌又和其他核科研专家一起,根据党中央的指示马不停蹄地投身于氢弹的研制工作,常常忙得席不暇暖,食不甘味。经过两年八个月的艰苦奋斗,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成为世界上第四个能够制造氢弹的国家。之后,我国又于1969年、1975年、1976年成功进行了3次地下核试验。这一切都渗透了王淦昌的无数心血。在他心目中,事业高于一切,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正是凭着这一坚定信念,王淦昌经受着来自自然界的、技术上的、生活上的各种困难的挑战,同时他还要努力排除文化大革命的种种干扰,坚决顶住造反派对他这个“反动学术权威”的批判与冲击,忍辱负重,从而确保核科研工作顺利推进,万无一失。1978年6月16日,国务院任命王淦昌为二机部副部长,7月20日,又任命他兼任原子弹研究所所长。
积极倡导和平利用核能源
十年浩劫给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破坏,粉碎“四人帮”后,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的呼声日益强烈,经济要发展,能源须先行,因此,能源建设快慢与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王淦昌以他深厚的科学底蕴对未来能源发展作出判断,认为将来核能必然会成为能源的主要来源,主张一定要把核电站建设起来,让原子能造福人民。为此,他与部里几位专家于1978年10月2日联名写信给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提出要和平利用核能源,全面规划和发展我国的核电建设。邓小平很快将信批转给有关部门,要求认真听取专家意见。1980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2号文件,就核电建设作出规划。同年,中央书记处为了提高中央领导同志的科学技术知识,在中南海开设了“科学技术讲座”,邀请中科院的专家为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领导同志讲课。获此信息,王淦昌主动找到中科院有关领导,建议在原定讲课计划中,增加《核能—当代重要能源——之一》的内容,说着他拿出一张世界上几个大国核电发展的情况统计表,指着上面的数字说:现在美国核电容量达5200万千瓦,苏联达1150万千瓦,可我国还是零。我们只有尽快开发利用核电,才能解决能源危机问题,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王淦昌的建议很快得到中央书记处的批准,并确定由他主讲。为此,年逾古稀的王淦昌作了充分准备,他不但收集了大量资料,反复修改讲稿,还要求助手将主要讲解内容与图片制成50张彩色幻灯片,又铅印了大字号讲义。为保证讲座效果,他作了多次试讲,力求全面准确、清晰透彻。当年8月14日,由胡耀邦总书记主持的核能讲座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130多位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领导同志参加。满头银丝的王淦昌精神抖擞,他从什么是核能、世界核能发展概况,讲到核电站的安全性与经济性、我国发展核电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他指出我国发展核电是解决能源分布不均匀的最好途径,还就如何开发利用核能提了5点建议。课后,胡耀邦语重心长地对王淦昌说:核电站不可怕,我是相信科学的,相信你们这些科学家。所谓能源危机,其实就是科技危机。从历史发展看,总是新能源代替旧能源,关键是科学技术水平,科学家的担子重啊!面对总书记充满期望的目光,王淦昌决心以从事研究原子弹、氢弹的毅力与责任,积极推进核能源工程的建设。
搞核电站建设在我国是个从无到有的重大建设工程,各种疑虑不断提出,有人讲核电投资,经济上是否划得来?也有人认为,只需花钱购买国际成熟技术就行,没有必要搞自力更生,王淦昌力排众议,以各种方式释疑解惑,并在不同场合向中央领导和有关部门领导宣传只有坚持自力更生,才能加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物理: 厨房中的物理学 下一个物理: 自卫色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