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物理界的音乐老顽童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3-3-4 19:48:51 |
|
|
峥嵘记录
彼得·格林贝格尔教授,德国物理学家,1988年和法国科学家阿尔贝·费尔(AlbertFert)分别独立发现巨磁阻效应。由于这一重大发现给信息产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两位科学家共同获得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去年10月27日,彼得·格林贝格尔教授加盟南京邮电大学,带领新组建彼得·格林贝格尔科技创新团队在声子激光器和传感器件领域做科学探索研究。
昨天,彼得·格林贝格尔教授给南邮学子们展示了他跨学科研究中最新的想法《音乐与物理》。
坦言得诺奖并不意外
“获得诺贝尔奖只是漫长研究过程中一段意外的小插曲,这样的‘好运气’是要通过不断的工作和研究积累起来的。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的都是一些在科研中寻求满足感与成就感的人。”格林贝格尔教授如此定义诺奖得主。所以,对他们来说,探索、发现,并以自己的成就造福世人是最大的快乐。
“巨磁阻效应的发现是长期研究的成果,并不是某一天、某一时的灵感。”彼得坦言,“其实在研究过程中,我也碰到过很多次艰难到想要放弃的时候。但我告诉自己不要放弃。因为我知道,在这个时候,我要做的就是有耐心、恒心、等待时机,直到有新的现象发生。”
彼得回忆说,1972年,他加入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固体物理研究所工作,成为磁性薄膜和磁性多层膜领域的首席研究员,之后花了三年时间购买设备、建立实验室。1981年,他确定明确的研究方向,并在1986年发现了双层磁片的耦合效应,终于于1988年发现巨磁阻效应。“前后共花16年时间。”
“获诺奖意外吗?”记者问。“不意外。”彼得毫不掩饰那份自信,他说,“每当诺贝尔奖公开前一两个月,博弈网站就会开出诺贝尔奖赌盘,公布预测获奖名单的赔率,我和阿尔贝·费尔呼声都很高。另外,除了诺贝尔奖,我几乎把所有相关奖项都收入囊中,所以获得诺贝尔奖是水到渠成的事。”
当场弹起他的特殊吉他
坐在演讲台上的这位古稀老人竟然手捧吉他娴熟地弹起了《MyBonnieLiesovertheOcean》,挂在胸前的老花镜缓缓地随着节奏摇摆,这位“老顽童”如痴如醉的哼唱起来。“这可不是一般的吉他,我给它另外加了9根弦。”为了研究发声原理,彼得亲自改造了这把吉他:“我并不认为这是一把吉他,而是改造后的一把琴。”
“我要喝啤酒啦!”拿起一个空啤酒瓶佯做喝酒状的彼得逗乐了全场。“其实,人的身体就和这瓶子一样,声带振动后引起胸腔的共鸣从而发出各种声音。”除此之外,他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现象,不同材质的棍子也可以发出声音。他的助手用擦了白色粉末的手指分别在铝棍、铜棍、不锈钢棍和木棍上摩擦,都发出了高低不同、音色各异的“吱吱”声。“说不定未来某一天,一根棍子棒子就可以变成演奏乐器了。”
彼得的大胆猜想引起了台下的兴趣。南邮一位学生追问:“请问棍子实验现在有没有具体研究成果?”“棍子实验只是我的一个想法,并没有这样的乐器。”
比起古典音乐,彼得说他更喜欢民谣和英文流行歌曲,不管是东方的《茉莉花》,还是西方的《柠檬树》,他都驾轻就熟。
记者很好奇,仿佛彼德的左右脑都很发达,逻辑思维和艺术天分一样优秀,怎么可以做到?他饶有兴趣地答:“左脑和右脑有没有相互作用?现在还没有研究能够证明这点,但我认为,左脑如果发达,可以刺激右脑,反之亦然。”在彼得看来:音乐是一种语言,它是可以预期的,它表现出来的是精神上的灵感;而物理却是变化中的,需要不断地探索,“音乐与物理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探究未知,创造和谐。”
老先生与南京有缘分
1989年彼得第一次来到中国,“南京是一座很舒服的城市。”
对于彼得来说,南邮已经不再陌生,去年4月南邮建校70周年时,他就应邀前来,提前体验了南邮的校园生活。“这是位很随和的老先生。”南邮传媒与艺术学院院长王平说,彼得·格林贝格尔说话很客气,完全没有架子。而且,他的跨界给年轻人启示:不要偏科,要融汇贯通才能当大家。
这位德国物理学家究竟因何与南邮结缘?
原来,南邮可见光通信实验室的王永进作为洪堡学者访学德国时,曾经[1] [2] 下一页
|
上一个物理: 下任美能源部部长仍将是物理学家 下一个物理: 我们的时间感从何而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