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物理学获奖及物理学史中的趣闻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3-4-2 11:52:02 |
|
|
诺贝尔物理学获奖的趣闻
诺贝尔物理学奖自1901年12月10日第一次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授予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后经历了百年历程。除因战争中断的六年外,在这百年内共有165人次获奖,女性两人。成员分布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多数集中在欧美国家。在这百年内它激励了许多在物理科学发展道路上作出卓越贡献的物理学家向其目标冲刺,使其成为众多国际性科学奖中被举世公认为最具有权威的科学奖,而获得它则是一项极大荣誉。可以说诺贝尔奖对世界的科学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在这些授奖中发生过为人鲜知的趣闻,现介绍给读者以供鉴赏。
1、父子相继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英国物理学家J.J汤姆逊在对低压气体放电产生阴极射线本性的研究时,测出阳极射线携带的电荷的荷质比以及放在电场或磁场的偏转情况,引入先辈斯坦尼曾用过“电子”(电的最小自然单位)这一术语,于1897年4月向世人宣告,电子已被发现。随后在掌握大量的实验事实,果断地作出决断:不论是阴极射线、β射线还是光电效应产生光电流都是由电子组成的,证明了电子存在的普遍性。电子的发现打破了原子是不可再分割的最小单位的传统观点,拉开了人类探讨微观世界的序幕。人们也称他是“一位最先打开通向基本粒子物理学大门的伟人”。J.J汤姆逊于190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但是当时获奖的原因,主要是为了表彰他在“气体导电方面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并没有提到他关于证实电子存在的这一被物理学界后来认同为世纪之交的三大发现之一。
1925年德布罗意把光的波粒二象性推广到实物粒子特别是电子上去,从而诞生了物质波的概念。1927年,戴维森等人用低速电子在晶体上衍射实验,J.J汤姆逊的独生子G.P汤姆逊用高速电子在晶体上行射实验,分别成功证明了物质波的存在,观察到了电子的波动性,结果戴维森和G·P汤姆逊因此获得了193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有趣的是J.J汤姆逊和G·P汤姆逊父子俩,父亲认可电子是粒子、儿子证明电子是波,并相继荣获诺贝尔奖,实在是科学史上的一段佳话,用中国的俗话可谓是“老子英雄儿好汉”。
2、在不同学科两获诺贝尔奖的唯一女性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耳发现了天然放射性现象,引起人们极大兴趣,玛丽·居里于1897年也投入这一项研究工作,她选择了“放射性”作为她考取博士学位的论文题目。后对铀、钍等矿物的放射性进行了研究。并从大量沥青铀矿中分离出放射性更强的物质,于1898年发现两种元素钋和镭。取名为“钋”以表示玛丽的对祖国波兰的尊敬,镭——“放射”之意。由于放射性的发现,居里夫妇和贝克勒耳共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10年她和法国化学家德别爱尔诺一起分析纯镭元素,并确定了它的原子量和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她还测出氢和其它许多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整理出放射性元素衰变的系统关系,由于这些重大成就,又获得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由此她成为第一个在不同学科两次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也是全世界为数极少的几位两次荣获诺贝尔奖中的唯一女性。然而她不慕荣誉,不迷恋金钱。荣获重奖后,没想到给自己买顶新帽子,而是把奖金全部捐献一些科学团体、实验室或用它来接济穷学生。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在我认识的所有著名人物中居里夫人是唯一不为荣誉所颠倒的人。
3、物理学家客串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
被后人尊称为“原子核物理学之父”的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在1906年以他的原子核式模型开创了原子物理学的新领域。早在1898年卢瑟福经汤姆逊推荐到加拿大麦克吉耳大学任教,在加拿大工作期间,他研究了三族放射性元素——镭、钍、锕在放出射线后,会逐渐减弱其放射性强度,最后变成另一种元素,提出了原子自发蜕变理论。由于他对蜕变的研究获得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他对自己不是获得物理学奖而是获得化学奖感到意外。在得奖演说中,他风趣地说过“我竟摇身一变成为一位化学家了”。
后又于1919年,卢瑟福第一次用人工方法使原子核发生了转变,从而发现了质子。他还同时预言过中子和氢、氦的同位素的存在,中子果然被他的学生安得威克所发现,可以说这些发现都是划时代。今天看来,仅以1906年的原子核式模型授予他诺贝尔物理学奖也不过分。
4、积怨之深拒绝分享诺贝尔奖
美国发明家特斯拉一生共获得112项美国专利[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物理: 有趣的物理叩诊法 下一个物理: 爱因斯坦眼中的人生价值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