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物理知识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3-11-09 15:46:13 |
|
|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的大地震。地震已造成几万人死亡,数万人杳无音信,倒塌房屋几十余万间。
知识就是力量。掌握了相关知识,我们可以更好的认识自然,适应自然,达到天人合一。注意,我这里没有提到大家爱用的“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字眼,因为那是不可能的——还不知道是谁改造谁呢。下面从物理学的角度谈谈地震中的物理知识。
地震成因
从地理学上来说,地球是一个大球体,由外至内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地壳是由一层层各种固体岩石构成的,地震就是地壳的快速振动,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地震时,地壳前后上下振动,形成地震波。地震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这样,发生较大的近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纵波给我们一个警告,告诉我们造成建筑物破坏的横波马上要到了,快点作出防备。
震源:是地球内发生地震的地方。
震源深度: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距离是震源深度。我们把地震发生在60公里以内的称为浅源地震;60—300公里为中源地震;300公里以上为深源地震。目前有记录的最深震源达720公里。
震中:震源上方正对着的地面称为震中。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称为震中区,也称极震区。震中到地面上任一点的距离叫震中距离(简称震中距)。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的称为地方震;在1000公里以内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称为远震。
物理知识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为什么会发生地震,从力学的角度讲,其实就是地壳各板块相互作用,从而改变了板块的形状。
机械波的知识(这个是高中内容了),各质点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并不随波迁移。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地震中地壳振动,也会产生声波。由于频率比较低,产生的是次声波,人耳不能听到,有些动物可以听到,所以大家见到地震前有些动物有反常行为。
s=vt。给定横波、纵波速度,给定横波、纵波到达地面的时间差,可以算出震源深度。
逃生时,要关好煤气、水电。要远离建筑物,以防砸伤。如果来不及撤离建筑物的话,那就选择结实的柜台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如果已经被埋在砖石下面了,那要注意定时敲打旁边的墙壁或者水管,把消息传出去,如果有手机的话,保持开机,及时呼救。不要使用明火(以防有易燃气体引爆),尽量避免不安全因素。
能对外做功的物体具有能。重物从高处掉下能砸伤人,说明重物能对外做功,它具有能。
敲打水管可以传递信息,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来源:自强教育资源网
|
上一个物理: 物理学与建筑 下一个物理: 电风扇中电动机是怎么工作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