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夫冈·泡利(1900~19 58),瑞士籍奥地利物理学家,慕尼黑大学博士,曾先后在格丁根大学、哥本哈根大学和汉堡大学任教,他是上世纪初一位罕见的天才,对相对论及量子力学都有杰出贡献,在19岁(1919年)时,他就写下了一篇关于广义相对论理论和实验结果的总结性论文。当时距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1916年)才3年,由于他这么年轻却有如此独到的见解,所以震惊了整个物理学界,从此他一举成名了。后来,他又因为发现“泡利不相容原理”(Exclusion Principle)而获194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个原理是于1924年,泡利在他24岁时发现的,该原理对原子结构的建立与对微观世界的认识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关于泡利的故事很多,他以严谨、博学而著称,同时也以尖刻和爱挑剔而闻名。他似乎对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知满足。在科学领域里,由于他的敏锐和审慎挑剔,使他具有一眼就能发现错误的能力。也正是因为如此,更显示出了他对别人的科学研究向来是挑剔非常。据传说,在物理学界曾存在着一种“泡利效应”:当泡利在哪里出现时,那里的人不管做理论推导还是实验操作,一定会出岔子——因为他经常会令人意想不到地对你“妄加评论”或“指手指脚”。一般情况是,当泡利说“哦,这竟然没什么错”时,这就表示是一种非常高的赞许了。
据说,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泡利见到了爱因斯坦,当爱因斯坦演讲完后,泡利站起来说:“我觉得爱因斯坦并不完全是愚蠢的。”还有一次美籍意大利物理学家塞格雷(反质子的发现者,获195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做完一个报告后,和泡利等人一起离开会议室时,泡利对他说:“我从来没有听过像你这么糟糕的报告。”当时塞格雷一言未发。泡利想了一想,又回过头来对与他们同行的瑞士物理化学家布瑞斯彻说:“如果是你做报告的话,情况会更加糟糕。当然,你上次在苏黎士的开幕式报告除外。”……不仅对科学家如此,对自己的学生也很不客气。有一次,一位学生写了论文请泡利看,过了两天学生问泡利的意见,泡利把论文还给他说:“连错误都够不上。”
做学问是这样,生活上又如何呢?有一次泡利想去一个地方,但不知道该怎么走,一位同事热心地告诉了他。后来,当这位同事关心地问他,那天找到那个地方没有,他不但不感谢,反而讽刺人家说:“在不谈论物理学时,你的思路应该说是清楚的。”
岂止是对科学严谨,对生活挑剔,就连西方人心目中最伟大的上帝,泡利也不随意迁就,更不会去阿谀奉承。一则笑话说,泡利死后去见上帝,上帝把自己对世界的设计方案给他看,泡利看完后耸耸肩说道:“你本来可以做得更好些……”
永不满足,不满足于自己,不满足于别人,不满足于现实,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甚至不满足于这个世界,不满足于“上帝”!这,也许是科学家们推动历史的必备硬件之一。
来源:中国物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