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教学考评体系 中学实验课大多纸上谈兵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0-7-27 19:51:14 |
|
|

科学实验是让学生真实感受科技奥秘的有效途径,但是中学实验课的“边缘化”让很多孩子动手实验的机会成了一种奢望。
民生调查
一年一度的中考即将来临,记者发现很多备考的中学生都在死记硬背物理化学的实验过程、结果。采访中也发现,实验操作在课堂教学上只是口头教育、纸上谈兵。老师说实验、本上记实验、回家背实验,成了理化科目的尴尬境况。
据了解,尽管初中毕业生也进行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技能测试,但由于成绩不计入中考总分,学校和学生对实验课不重视也就成了正常现象,多是“动口不动手”,倾向于让学生背概念、书面考等。而区县和农村学校的实验操作课就更显得薄弱,不少学校干脆就没有开设过实验课。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
望梅止渴
实验课
听上去很美 做起来不易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尤其是物理实验中所展现出的奇妙、变幻莫测的现象,更能吸引学生眼球。然而,具体教学中的窘境,却让学生只能眼巴巴地听,馋巴巴地看,难有动手一试的机会。
阿城市第6中学的物理老师李春生是一个研发、制作实验道具的高手,其他班级上公开课的时候都要找他来借道具。“但是教具数量是有限的,无法做到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动手。”李老师遗憾地说。
双城市第8中学的物理老师张美玲向记者介绍:“由于学校没有实验室,实验课只能是教师做演示实验,而学生只能就手头有的工具做一些简单的实验。”
尚志市第一中学的王同学告诉记者:“我们学校条件很好,每个学年都有物理、化学、生物的实验室,但是实验室都空着,从来不做实验,只是背实验流程和现象,用来应对考试。”
身体力行
教师
理论要讲透 实验少不了
记者从哈尔滨市教育局装备处技术科刘科长处了解到,由于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应用,很多课堂已经由学生动手变成教师演示实验再变成多媒体课件演示实验,教师时间长了不做实验也会生疏。教师动手能力弱化,让实验课堂上瓶瓶罐罐的“嘈杂声”更是很难听到。尤其是,很多学校缺少实验教学的考评体系,也让许多有实验教学任务的老师在思想上淡漠起来。
为了改变以往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验”、“重结论、轻过程”的局面,根据新课改的需要,哈尔滨市教育局勤工俭学技术装备处与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联合举办了首届“哈尔滨市初中物理教师实验操作技能大赛”。目的就是让教师在岗位大比武中得到锻炼,在比赛中教师自身的实验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并且能促进今后物理实验教学成为物理教学的常态课,让实验室成为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阵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动手能力。
刘科长对记者说:“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首先要提高教师对实验的重视程度,丰富实验教学的方式、方法,着重加强对学生实验实际操作的考核。”
标本兼治
新思路
与考试“挂钩” 为学校“添料”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国家教育部和黑龙江省教育厅都对中学物理、化学、生物3门课程的实验操作能力作了详细的要求,课程标准和教材中也规定了一些学生需要掌握的实验技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实验教材、设备配置不均衡,不同的学校之间实验操作课的效果也不均衡。省教育学院理科教育研培部化学教研室的许虹宇主任向记者介绍:“一些学校尤其是地市级中学经常出现实验操作课程开设不全,或者开设了实验操作课却没有很好地教授学生掌握等情况。”
许虹宇主任分析,师资的紧缺和实验能力的不足,是制约实验课的现实瓶颈。许虹宇说,导致目前中学化学实验课不理想的原因有三点:一是目前很多学校缺乏专科实验员,无法协助教师做实验的准备工作。以化学课目为例,初中化学都开设在毕业年级,教师每年不仅要讲新课,还要备战中考复习,根本无暇为几十个学生做实验前准备。第二,化学实验属于易耗型实验,化学药品反应后无法再次使用,还要处理反应物,资金耗费很大。第三,新教材上没有具体实验,需要教师来设计,尤其是探究性实验,设计的难度较大,这也给实验增加了障碍。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物理: 农村中学低成本物理实验资源开发和利用 下一个物理: 是什么把“做实验”变“讲实验”?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