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学生心理实施探究式课堂教学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0-7-27 19:51:22 |
|
|
是错误的.对于这些,教师应给予肯定,以鼓励为主,否则会使学生产生心理闭锁,不愿提出问题,不愿和老师交心. 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课内课外好问的人数在逐渐地减少,分析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当今的学生在群体活动中非常注意自已的个人形象,特别是中学生,开始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考虑别人(特别是异性)对自己的评价.他们不大愿意毫无保留地暴露自己对问题的认识。自尊意识逐渐增强.二是学生知识水平和学习方法上存在着差异,有些学生往往缺乏自信心,不具有批判精神.三是教学民主气氛差,师生处于不平等的状态.要想使学生勤于思考,教师在物理探究性教学中应创造良好的民主氛围,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例如,在探究“浮力”时,先请一个学生给其他同学讲授阿基米德巧解皇冠之谜的故事,然后留下一个“小尾巴”来创设情景启发学生思考:阿基米德是怎样鉴别皇冠是否掺假的呢?让学生把心理存在的问题写在事先准备好的小纸片上由组长分析并归纳后提出,提出的问题可以是多样的。 又如,在探究大气压强时,在课的开头利用演示实验“烧瓶吞鹌鹑蛋”,即将一个用开水烫过的烧瓶倒扣在铁架台上,在烧瓶口放一个比瓶口稍大的鹌鹑蛋,当学生看到蛋从瓶口慢慢进入烧瓶中的过程中时,他们心中充满了疑问。此时让每个学生写出心中的疑问后交流,学生很自然地会达到共识:是什么力量使鹌鹑蛋慢慢进入了烧瓶中呢? 再如,在探究学习分子间是否存在引力的时候时,以往教师设计时经常是利用演示实验:将两个光滑的铅块压在一起后,让学生拉开,只有在拉的学生才能体会到引力的存在及其大小,其他在下面看的学生并没有感性的认识也不知道这引力到底有多大。如果让每个学生自己动手的话,又会浪费很多的课堂时间。若将演示设计成如下形式,将两个光滑的铅块压在一起后,挂在铁架台下,接着在铅块下挂事先装好砝码的塑料筒(塑料筒中的砝码不要被学生看见),起先学生以为挂起的不过是一个塑料筒时,他们并不以为然,但当教师像变魔术一般地不断从塑料筒中拿出砝码时,拿出的砝码的数量足以让学生瞠目。这样设下的悬念,引发学生好奇心,以好奇心刺激探究欲望,有效地提高学生发问能力。 三、科学探究满足好动、好玩心 好动是学生积极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初中生中绝大多数对物理实验有操作兴趣,探究式教学中,若能结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让学生设计实验并亲手验证,会极大地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动眼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学生在探究时,可以将他们分好了合作小组,设计实验时就可以同本小组成员交流,也可以向老师寻求适当的帮助使他们可以初步设计出自己心里所想的实验,尽管实验步骤也许是不完善的或不太合理的甚至与问题是背道而驰的,这都没有关系。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在亲身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以后,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收获,都能得到满足和进步。教师在此期间可以做适当的引导,使他们的方案改进一些,但不可以帮学生设计。但注意教师要要求他们必须在设计好实验以后才可以动手,由每一小组的组长管理。在学生动手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每一步中,熟悉对现象、过程的观察方法,并不断地自问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实验结果是什么?内在联系是什么?实验成败的关键是什么?这样,学生在好动、好玩的心理刺激下会积极参与,投入实验的全过程中. 又如:有的学生在探究课上并不能完全满足自己的好玩心理需要,他们常常在课后主动提出一些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教师可以给予帮助和满足。每个星期有一天对这些学生开放实验室,但是要求学生在自己探究的时候必须有老师在,老师不参与探究只是观众和提问者,并且注意学生在操作时的安全。 再如:在课后可以布置一些小制作给学生选做,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查阅相关资料或寻求父母朋友的帮助,最后自己动手完成小制作。在制作的过程中除了可以体验制作的乐趣满足好玩心理外,还可以学到很多课上所学不到的知识和经验。 四、科学探究刺激好胜心 好胜是初中学生极为宝贵的一个心理特点.他们在同龄人中,一点小事也不甘示弱,总喜欢争论.他们有上进心、自信心,对荣誉有强烈的追求.根据这—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应充分抓住学生的竞争心理,使学生在激烈的竞争氛围中学习知识,与他人相比较,知道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从中得到提高. 例如:科学探究有个环节是“交流讨论”,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刺激好胜心理.我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物理: 怎样指导初中学生写物理探究报告 下一个物理: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怎样实施科学探究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