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三、优化教材结构 引导探究
探究性实验能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在实验中,学生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激发起好奇心,想知道“事情为什么是这样的”,然后不断探究,寻求答案,从而解决自己认知上的冲突,达到建构知识的目的。教师须明白,所有的有活力的思想都有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验情景设计中,重视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立足于教材,整合已有的教学资源,使学生能找到拓展能力的载体。如学生在做完“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实验后,知道打点计时器是一种连续振荡的计时工具;在演示水波的衍射时,金属丝固定在振动片上,当振动片振动时,金属丝周期性地触动水面,形成波源;为使学生加工改造已有知识,完成“模仿性设计”,我们不给“样品”,提出如下实验问题情景:
·你能找到振源吗?
·你能演示一种波吗?
带着“实验问题”,学生们找了很多振源,有说敲锣的,有说打鼓的,有说“在水面漂小石块”的,有说声带振动的……一时好不热闹,把前后学习的知识都联系上了,第二天活动课,有位同学拿着棉线球向实验员要一台打点计时器,他把棉线一端缚在打点计时器的振针上,另一端缚在一铁架台上,棉线是松弛的,当打点计时器工作时,明显地看到了线上有一列凹凸相间的状态向另一端传去,在线上形成一列波,当波传到铁架台后发生反射,结果棉线会分段振动起来。如图二,这个实验引起在场很多同学的兴趣,由于学生当中有许多同学是学校二胡兴趣班的,我们把这个实验放在全班同学面前演示,及时引导学生说,这种现象叫驻波。课堂上还请一位同学用二胡演奏一曲《二泉映月》,当学生被美妙的音乐陶醉时,希望他们去了解有关驻波的知识,解释二胡的发声原理。再如学完《变压器》后,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当副线圈两端空载时,即I2=0,原线圈中还有无电流?引发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根据理想变压器的原理,大多数学生认为:原线圈中无电流,我们当即做实验,结果出乎学生意料,A1表中有读数,原线圈中有电流,为什么呢?难道理想变压器的规律错了吗?矛盾是怎样造成的?又如何解释这一现象?………通过对“实验问题”的拓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有效地整合了有限的教学资源。
图二
综上所述,在物理实验教学中,通过质疑探究使学生获得有意义的学习经历,使学生学到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学生在质疑中发现问题、在探究中提出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逐步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