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生厌,KTV则全无创意。因为课程标准规定了实验的目的、器材、流程直到最后的结果,学生只需按部就班,完全无误就算合格。而且,学生做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一些必要的知识点,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自然也就谈不上有什么个性了。传统的课堂实验在一些学生的眼中已经成了鸡肋,按照高三冯同学的说法:“为什么觉得没劲——就像好看的电影你已经被剧透,而你还要先背熟每一句台词。”
“现在更吸引学生的是‘自拍电影’,自编自导,情节曲折,逻辑复杂。至于是拍成文艺片还是科幻片,要看他们的兴趣和能力。”徐明说,学生自己能否动手探索,越来越成为他们对实验是否有兴趣的第一标准。
好奇是学生探究的最大动力,新实验对学生的最大魅力,在于未知命题的神秘和无限可能探索的吸引。延安中学的杨杨同学甚至觉得学校实验包里那张参考图纸都是多余的:“有说明书大家思维就有惰性,做出来的东西千篇一律。”在实验中鼓励学生用新办法去尝试和钻研,成为新实验的一个基本特征。倪佳成同学说:“即使是同样一个实验结果,每个人可以选择不同的实现路径。桌上摆满了仪器设备,没有老师说这个可以用那个不可以用,这种实验对我们就很有吸引力。”
七宝中学材料化学实验室周国亮老师曾经带学生做过一个课题,需要用到一种衣物染料的吸附剂。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们想尽办法收集花生壳等各种果皮纸屑,然后逐个测试它们的吸附性能,最后他们竟然发现废报纸纸屑的吸附效果比实验室通常所采用的昂贵的纳米吸附剂还要好,这让周老师十分意外。另有一个学生小组研究如何抑制子宫癌细胞,他们选择各种日常食物,发现白木耳提取液抑制癌细胞生长效果最好,实验结果一传十十传百,七宝中学校长仇忠海笑称:“搞得我们全校师生差点要天天吃白木耳了。”
而很多时候,新实验项目的选择也像人类发明史上的一些故事,来自于实验者的生活和兴趣:七宝中学高俊老师指着一些彩色玻璃瓶介绍,这是来自同学过圣诞节时的想法,“他们过节时想做点小装饰。”高三学生周南因为从小看惯了窗口下方100米的闵行污水厂,所以要他搞研究,很自然地也往这方面靠,产生了用纳米二氧化碳处理污水发电的想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也是最强的动力。有个学生说,小时候看到科学家研究起来废寝忘食,等到自己做了课题才发觉,有兴趣的事情恨不得马上就做出结果。在旁人看来,这些学生的研究不仅繁琐而且枯燥,但是他们却乐在其中。
七宝中学高三学生王晶旎的研究是自动节能灯光方案。这个方案不仅做到“人走灯灭”,它还会根据室内各个部分光照强度的不同智能调节灯光强度。学校特别拨出一间教室作为她的实验场地。她每天在每一张课桌上测光取样5-7次,从夏至冬历时5个月,搜集这些数据以模拟上海地区一年间教室每张课桌每天不同时段的光照变化,最后完成灯光系统的编程。这其中数据统计和运算量之大,可想而知。据介绍,整个方案如果付诸实施,可以为七宝中学一年节电7万度。
学生进入实验室,少则两三个小时,多则一整天,有些课题还会持续数月。七宝中学高三学生解戎说:“我们一进入实验室,时间就不知不觉地过去。开头的半小时一小时就是洗各种试管、测试开仪器。虽然从本质上来说和家里洗盘子没什么区别,但洗洗试管感觉还真不会觉得枯燥。”
实验做得好的学生,都是大学自主招生的热门人选
在人们的印象中,实验、科研都是大学和科研院所搞的,在高中花费这么大的资金和精力发展实验室,究竟值不值得?
现在已被美国康奈尔大学录取的王晶旎,觉得自己在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积累起的经验和她做“节能灯”时的研究事例,使她在申请大学时获得了较大的优势。“这段实验经历培养了我严谨、求真的科学精神、学习耐心和自主能力,就连学校课题的答辩也锻炼了我的语言能力,在面对美国大学面试时就比较从容。”
在七宝中学科教中心主任吴纪舫看来,以学校课程、社团活动、创新实验室为代表的新实验已成为一种潮流,而这一切,是从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开始的。通过新实验这个平台,能综合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甚至还包括看似与理科实验相距甚远的“人文素养”。
在日益呼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之时,创新型学生从何而来?学校培养创新人才,是不是只有原来成绩最好的那批学生才能脱颖而出?“其实创新并不复杂,今天比昨天做得更好就是创新。”七宝中学校长仇忠海在肯定课堂实验是学生实验的基础之余,深感标准化的课堂实验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学生个性化发展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在学校新实验室中体现得特别明显。”仇忠海的观点是,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虽然据他观察只是学生中的一小部分,但这一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