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或只计算一段,反映出学生不理解“逐差法”的作用。
很多次测试的结果都表明,高三学生的实验能力是个弱项,实验的基本技能依然掌握不到位,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更亟待提高,对普通学生来说设计型的实验题“满脸杀气”、“望而生畏”。
出现这种情况,我认为主要原因是:
目前实验教学中还普遍存在着教学方法简单化、实验过程形式化、实验结果唯一化的现象,学生的物理思维、实验方法、探究能力得不到预期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实验设计能力普遍较弱。
另外,大部分省市采用“小综合”或“大综合”模式之后,导致物理教学课时变少,实验课时被压缩。由于物理教学课时的限制,有些教师放弃了某些课堂演示实验,甚至一些必须由探究实验得出结论的新课,也被简单的“说过去”;有些教师认为“做好一个实验不如讲好一个实验”,变物理实验课为师生“纸上谈兵”课。
教师在教学中对实验这样的处理,会在学生中造成相同的认知,直接导致学生重理论、轻实验、轻探究,学生以“背实验”代替“做实验”,其实验技能必然得不到提高。
君不见,由于实验题在高考中的重要地位,很多学生把物理考纲列出来的11个实验的实验目的、原理、步骤、注意事项、数据分析处理等等内容一遍遍复习、死记硬背,花在上面的精力不少,但效果却不明显。
三、物理实验教学的备考建议
针对目前学生实验能力的掌握情况和高考的改革趋势,我提出以下的建议:
1.重视实验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实验基本操作能力
物理实验基本功是指实验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实验基本功的训练主要是在高一阶段,教师要充分重视课本的每一个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要求的分组实验一定要做。
一方面,教师要注重演示实验的规范性。物理演示实验本身就是技能的展示,具有很强的示范性,教师演示时的一举一动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时的依据。教师做课堂演示实验前应先多次演练,力求操作演示规范、熟练、完整,确保课堂上效果明显,一次成功,使学生信服。对较复杂的实验,还可利用多媒体的仿真实验作为辅助,逐步展示真实实验的动态过程。
另一方面,在做分组实验之前,教师要求学生必须对本次实验原理、所用实验器材、实验步骤能清楚了解(当然学生能够自己设计出来的更好),要求每个学生都动手参与到实验操作中,并如实记录实验的原始数据,等等。这些分组实验对于训练学生的实验基本功、规范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通过“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这个分组实验,训练了打点计时器的使用方法,知道了两种打点计时器的工作原理和主要结构,学会了通过打出的纸带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如何求解速度、加速度,会用有效数字表达直接测量的结果。学生拿自己辛苦劳动之后得到几条纸带来分析小车的运动,能更形象具体的理解物理规律,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和兴趣。
条件允许的学校可以在课外开放实验室,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动手做实验。比如,学生想做实验了,就向老师提交实验申请书──包括实验的名称、目的、原理、器材和预约的实验时间,然后教师从实验的可行性、实验室仪器的准备情况等方面考虑学生的申请,给学生安排具体的实验时间和地点。而学生则可通过查阅参考书、约请同学或约请教师来指导等途径认真做好每一个实验,切实提高实验能力。
2.设置实验新情景,提高学生的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物理实验,力学和电学既是考查的重点也是难点。主要特征是:电学为主,力学为辅,兼顾其他;既重基础,尤重迁移。比如测电阻的实验几乎年年考,题目年年翻新,角度常常变化。虽然实验的情景很新颖,但实验试题中涉及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的要求仍然立足于课本实验。
比如2010年广东理综试卷中,第34题第(2)小题,围绕“利用电压表和电阻箱测定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展开,这是高考考纲中明确要求的实验,不过提供的实验仪器与教材上有所不同。题目中巧妙地引入了“电阻箱的读数”、“电压表和电阻箱测电阻”、“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补充实验步骤”、“连接实物电路图”、“分析实验误差”等实验技能和相关知识的考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三维课程培养目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对理综模式下的物理实验的教学和备考很有启发作用。
因此在复习时要注重教材上的实验。教师可以从教材中选取一些典型的实验,在同一个实验中设置新情景,引导学生将已经学过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方法迁移到新情景中,根据实验目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