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对扩散的影响”演示实验的改进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3-1-25 13:53:46 |
|
|
摘要:分析了教材和文献中“温度对扩散的影响”实验存在的弊端,并提出了“吸墨法”演示扩散现象,即利用注射器吸入墨水在下端与冷水和热水接触,通过墨水在冷热水中的不同扩散速度演示温度对扩散现象的影响,避免了重力对演示实验效果的影响。
关键词:热运动;温度;扩散
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2005年6月第1版,九年级上册),在“内能和热量”中,有“温度对扩散的影响”探究实验。教材介绍:把2滴蓝墨水同时滴入盛冷水和热水的2个玻璃杯中,比较2杯水中墨水扩散的快慢。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在“分子热运动”里把此实验列为“演示”,现行人教版全日制高级中学教科书《物理》第二册(必修加选修),在“分子的热运动”中也提到此实验(下称滴墨法)。在以前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各种版本的物理教科书和20世纪80年代人教版初级中学物理教科书中,均用此实验来说明: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激烈。
1实验仪器的改进
1.1先前的仪器改进
文献[1]指出:实验中,采用向烧杯中滴加墨水的方法,由于重力作用,墨水易引起水面波动,也会使学生误认为液体扩散时重力也在起作用;因墨水在烧杯内几乎是无规则扩散,且又是演示实验,难以使所有学生都看清水呈现均匀蓝色的过程,只看到热杯内水先变均匀。为了消除水面的波动和重力的作用,文献[1]采用具支试管代替烧杯的办法对此实验进行改进,如图1所示。
经仔细分析改进后的装置,可以发现此装置与原实验并无本质区别,只是把烧杯的口缩小成支管,把烧杯的腹部向左扩放成试管,虽然从支管滴墨能减小水面的波动,但从水面的上方滴墨,还不能消除学生认为“重力也在起作用”的“误会”。
1.2实验仪器的再改进
1)为了能确实消除学生认为“重力也在起作用”的“误会”,笔者把“滴墨法”改成“吸墨法”进行实验。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将粗铁丝弯折成宽20cm、高15cm的三边线框,线框上边弯折2个宽3.5cm、深4cm的缺口。用1块木板作底座,在木板上相距20cm处钻2个小孔,再把线框的2条竖边分别插入孔内,就制成了可固定2支注射器的支撑架。在实验中,用2支50mL的注射器分别抽取40mL的冷水(室温水200C左右)和热水(刚烧开),再通过针头套接管从瓶盖中各吸取1mL左右的红墨水,然后如图2固定装置,观察实验现象。
2)图3是吸墨法实验中不同时间的对比照片,图中左边筒内是热水,右边筒内是冷水。开始时墨水从热水底部成塔形缓慢上升,颜色渐淡,20min后清水的颜色变成淡红色,但还能隐约看到里面墨水扩散形成的塔形体,大部分深色墨水乃留在筒底;在经过1节课的时间后,墨水和冷水间的分界面还是很清晰,似乎难于看出它们是否发生了扩散运动,而在滴墨法中,只要几分钟整杯热水就会均匀变色;一节课后整杯冷水已均匀变色。
3)塔形的成因.墨水在热水里,由于筒内热水向外界放热,使筒壁附近的热水温度总是低于筒中心的热水温度,而与温度高的热水接触的墨水,其分子的热运动更激烈,与温度低的热水接触的墨水,其分子的热运动较缓和,所以在注射器中心处的墨水比周围墨水的扩散速度更大,因此墨水在热水里会成塔形扩散。墨水在冷水里与外界处于热平衡状态,所以筒内冷水温度处处相同,因此,与冷水各处接触的墨水,其分子的热运动也大体相同,所以墨水在冷水里成柱形扩散,这与实验现象是相符的。墨水在冷、热水里扩散过程中的形态,可说明分子的热运动是实验中清水变色的主要因素。
2注意事项
1)当注射器的针头套接管插入墨水里后,开始吸墨时,应先向下压活塞,把套接管内的空气排除后再吸墨,否则,在吸墨时会有空气泡进入筒内,使墨[1] [2] 下一页
|
上一个物理: 超重,失重实验装置的新设计 下一个物理: 电表电阻测量的实验拓展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