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范围铺开,义务教育以及高中阶段各科课程标准几乎毫无例外地倡导实施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呈现的主要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而对探究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才刚刚起步,广大教育实践工作者对探究教学感到陌生,甚至不知所措或心存疑虑,教学的实践中出现了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如果不对这些问题进行澄清,将影响探究教学的顺利、有效开展。因此,探究教学实施中的问题解决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本文拟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对物理课堂探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课堂探究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在多年的实践研究中,我们发现探究教学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探究的目标不明确,探究内容选择不当,不能创设真实、愉悦的学习情境以及教师的无效引导,等等。探究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探究目标不够明确,探究活动没有指向目标;
2.有些教师按照“探究过程要素”机械地、按部就班地实践探究过程的每一步,把学生往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框架里赶;
3.探究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问题置之不理,出现盲目探究的倾向;
4.课堂探究过程中,教师没有重视学生已有经验和活动中的具体经验,出现急于告知结论的现象;
5.探究有活动形式,没有体验、没有反思,操作和思维严重脱离,使活动的价值丧失殆尽;
6.探究内容的角度选择不当,内容呈现方式影响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态度;
7.只要有疑问,不论难易、有无价值都在小组进行讨论,讨论中缺乏深层次交流……
怎样才能克服探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呢?实践中,我们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问题解决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效果。
二、探究教学实施中的问题解决
(一)制定清晰的探究目标,有明确的活动指向
探究目标决定探究教学的活动走向,要实现有效的探究教学,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指向探究目标。若缺乏清晰的目标,整个探究活动就会变得盲目。同时,探究目标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向,探究活动若指向明确,具体目标就会不断被达成,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和进取感,这将转化为学生的内部兴趣和动力,激励学生不断探索,促进探究教学的有效开展。
目前,探究教学的目标制定与实施主要存在两个误区,一是目标不明确,二是教学活动偏离目标。例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方案设计活动中,由于教师不明确在这个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哪些探究技能,泛泛地提出根据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当学生设计方案中出现种种问题时,教师挑选正确的方案进行讨论,得出结论,而对有问题的方案只是简单地否定,教师没有意识到可以利用这些新生成的学习资源来发展学生的某些探究技能,学生没有机会对这些带有问题的方案形成科学的认识,就离开了课堂!这就是一个目标不明确导致探究活动处于盲目状态的典型例子。在探究活动中,经常还出现教学活动偏离目标的情况。例如,教师制定目标是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活动,而实施中,许多教师所提供的学习材料和学习环境并没有让学生真正获得自主学习的体验。这就是形式上的探究!
那么如何确定探究目标呢?探究目标的制定要依据探究的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准备、学习特点。首先,教师应根据探究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作用、所处的位置,以及这部分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哪些探究能力,来确定探究的具体目标。其次,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和学习特点来确定具体的探究目标。[1](197—198)学生学习准备指的是知识、能力、态度三个方面,学习特点主要指的是知识基础、个性和个人社会特性以及学习类型(如左脑优势型、右脑优势型,对学习条件的要求等)。例如,在《自由落体》这节课中,学生在学习了落体运动的规律后,教师设计了“如何测量人的反应时间”的探究活动,该活动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自主设计方案的能力,善于对所设计的方案进行反思和质疑的能力,交流合作中善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分享他人观点,等等。这些具体目标的制定,依据的是探究的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准备,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可以调整所要达成探究目标的程度(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
(二)选择恰当的探究内容
探究教学之前,我们需要对探究的内容进行选择。实践表明,有些内容是抽象概括的,很难通过简单的探究活动概括出来;还有一些内容,由于材料、设备或者学生学习准备等情况的限制,不能进行探究。在选择探究内容时,还应该考虑到探究内容的选择应该符合学科知识、体系的要求,符合学生能力的逻辑发展,以及教学计划的安排。因此,在选择探究内容的时候,要依据一些原则,主要有以下原则。[1](201—203)[2][3]
1.适度性原则
适度主要指探究内容难度上和探究时间长短上的适度。探究的内容不能过于复杂,探究问题的难度应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即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的提取和综合,可以进行探究并得到结果的。探究的内容也不能太容易,太容易的内容会让学生感到没有挑战,失去探究的兴趣。因此,中学的课堂探究,一般每次探究活动只包含一个中心问题(可包含几个小问题),进行一次探究循环过程即可解决。
2.趣味性原则
探究教学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为特征。学生有一种天生的好奇倾向,喜欢探究问题,当好奇心得到满足,就有了成就感。因此探究内容必须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和探究的欲望。实践发现,选择源于学生生活的、超越常规但又在情理之中的、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内容,有益于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3.可操作性原则
课堂探究希望有结果,因此探究内容应该选择通过有步骤的探究活动可以得到答案的内容;选择探究结果与某些变量之间具有因果联系,通过演绎推理可以成立的内容。
在内容选择的基础上,还要依据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态度目标来确定内容的范围、内容的角度和呈现方式。知识目标决定探究内容选择的范围,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事例进行探究;技能目标决定探究内容选取的角度;态度目标决定探究内容呈现的方式。通过下表的对比可以看到同一探究知识点,当探究技能目标和态度目标不同时,所呈现的探究内容的角度和方式就会不同。
在表1中,活动A 和活动B 探究的技能目标不同,决定了探究内容的角度和呈现方式不同。活动A的教师是呈现书本中的实验方案,让学生学习、理解后阐述如何解决测反应时间的问题,学生讨论的方案只有一种;活动B的教师通过让学生自主合作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讨论测量反应时间的不同方案,学生互相质疑,发现许多方案中存在的问题,思考问题解决的方法。可见探究目标与探究内容是密切相关的,探究内容的角度和呈现方式会随着目标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表1 探究课题:如何测量人的反应时间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末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