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望远镜发射一拖再拖 缺少经费难登天 |
|
|
来源:科技日报 更新时间:2010-8-9 11:55:49 |
|
|
“现在看来,进入"九五"规划的时候,中国的学者是有眼光的,能够提出前瞻性的项目。”李惕碚说,“问题是拖了太长时间。”
部门条块分割的受害者
尽管开创性的意义不再,但李惕碚没有想到,HXMT被国家肯定之后,工程却仍然迟迟无法立项。
2007年3月,中国发布《“十一五”空间科学发展规划》,提出“自主研制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计划2010年发射上天,实现我国空间天文卫星零的突破,在黑洞物理研究等领域取得突破”。世界各大通讯社以及《科学》等媒体马上进行报道。同年10月,国务院批准《航天发展“十一五”规划》,要求“优先支持面向重大科学问题的自主创新项目,研制硬X射线望远镜”。
经国防科工委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评估,HXMT工程需要人民币10亿元。然而,“10个亿的经费,财政部只承担8个亿,剩下2亿要我们自筹。”李惕碚从相关的973项目里和前期项目里拿钱,又从他所在的清华大学借钱,最后大约还差9000万。
由此HXMT的资金筹措陷入僵局。去年《科学新闻》曾予以报道,但问题至今无解。
“十一五”快结束了,工程仍然无法开工。几经讨论后,卫星准备推迟到“十二五”发射,所需资金仍然“先由各单位垫措”。
李惕碚感到很无奈:一个纳入国家空间科学规划,被国际关注的项目却做不下去,没有理由。
他表示,HXMT还停留在原类型阶段。就算立项之后,也得两三年紧张工作才能将卫星送上天——平台之间的对接、环境模拟实验、购买限制级的元器件……种种工程问题都可能耗费工夫。
“这样拖下去,损失的是科学产出。我们很着急。”李惕碚说,“如果我们还在打基础阶段、跟踪前沿阶段,拖个一两年完全可以。但对于原始创新,拖不起。”
科学体制的拖累
李惕碚不觉得这是任何一个部门的错误,他认为根本原因是中国缺少一个统筹总揽的机构,比如美国的NASA和欧洲航空局(ESA),它们都是直接负责的管理部门。按照过去的惯例,国防科工委(后来改为国防科工局)负责空间技术,但实际上李惕碚要同时和好几个部门打交道,“每个部门都说很重视,但谁重视也不管用”。
“大型项目要争取多方面支持,这一点上美国人和我们一样。但他们不会在立项上发愁。”李惕碚认为,NASA的决策有明确的目标:在若干重要科研领域,美国要占全世界第一。“项目的时间表就是冲着这个目标去的。他们从创意到卫星上天,往往只用5年。为了抢时间实现世界第一,甚至可能砍掉一些东西。”
经费上,NASA也很慷慨。“除了卫星项目的钱,它也给科学系统的钱。卫星上天后,还有一笔钱,发给那些从卫星数据里分析结果的人,计算机、雇人、发表文章等等开支都可以从这里报销。”
李惕碚介绍说,美国国会对项目的评价标准是解决了哪些科学前沿问题。中国的实验科学家,总要面临经费被砍的危险。
“我们整个的科学导向不是追求科学创新,而是追求考核,追求政绩,追求可以向上级交账的指标。”李惕碚说,“这在过去可能是有道理的,但新阶段应该有新的思路、标准和做法。”(本报北京8月7日电) (责任编辑:林丰蕾)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宇宙奥秘: 宇航员两次太空行走 紧急处理国际空间站故障 下一个宇宙奥秘: 研究称火星40亿年岩石可能藏早期生命化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