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这时它实际上处于一种盲控状态。“这个就相当于打枪,咱们可能原来打一个五环就能满足咱们嫦娥一号的要求了,但嫦娥二号你要打一个10环才行,而且还有障碍物。这个障碍就是月球。”
谢剑锋解释说,要成功拍摄将来的预定着陆区虹湾区的照片,必须在嫦娥二号飞到月球背面时关掉发动机,从 100公里轨道降落到15公里轨道,但因为月球本身会阻挡测控信号,所以决胜的关键就在嫦娥二号刚刚从月球背面转到正面的第一分钟。“虹湾地区照相,测控难度很大,真正把(虹湾)图像拍摄到,正常传到地面,这时候心里一块石头才算落下来。”
本报记者郭少峰 通讯员熊卫平 姜宁
■ 人物
“遥控‘嫦娥’如履薄冰”
飞控中心遥控组组长于天一:关键点不容许任何失败
从他们指尖发出的指令,保证了嫦娥二号卫星第一次中途轨道修正的进行。卫星做的所有动作都是通过他们来控制和实现,包括保障卫星能量供应的太阳翼帆板的展开、天线的展开,以及轨道修正和即将进行的变轨。
他们就是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遥控组工作人员。
曾向翟志刚发送指令
该组的组长是年仅30岁的软件工程师于天一。此前,航天员翟志刚在太空挥动五星红旗的指令,就是由于天一发送的。
飞控中心通过遥控指令控制嫦娥卫星,指令几秒钟就能到达卫星,一丝微小的错误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而且一旦发送就没有更改的机会,所以必须确保指令一次成功。
于天一介绍说,发送指令之前要经过很多步骤的检查,以确保操作完全正确,还要掌握时间上的准确性,“简单地说就是正确的时间上做正确的事情”。
话虽如此,实际工作却复杂得多。他坦言压力比较大,“有种‘如临大敌,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感觉”。尤其在关键点上不容许有任何失败,“比如第一次近月制动,一旦错过就很难补救。”
每天平均工作12小时
在嫦娥二号任务准备期间,他基本上每个工作日都在夜里十点以后才回家,有的时候一直忙到凌晨三四点,第二天还要正常上班。平均算下来,于天一每天平均工作超过12个小时。
于天一的女儿不到两岁,“每天跟她交流的时间不到两个小时”。他略带愧疚地说,自己上班时闺女刚刚醒,中午回来一趟女儿通常在午睡。下午下班后陪她稍玩一会儿,吃完晚饭要去加班,等加班回来,女儿已经睡了。同在飞控中心工作的妻子偶尔也会说他,“跟同事一起工作的时间,都比跟我相处的时间要多得多。”
本报记者 郭少峰 通讯员 熊卫平 姜宁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