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9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嫦娥二号”卫星在加注前查漏补缺

10月1日18时59分57秒,搭载嫦娥二号卫星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
嫦娥二号的升空让西昌再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在这个月亮之城里,中国一线的航天科学家以及更多默默无闻的人们留下了他们的青春、梦想和汗水。
10月1日,在西昌,嫦娥二号一飞冲天。
西昌是中国第二个航天发射中心。在当地政府对外宣传的资料中,西昌的几个别名不断被提及,比如“太阳城”、“月亮城”、“航天城”和“小春城”。今年中秋小长假,西昌共接待游客15.8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926.56万元人民币。
这些远道而来的游人,初来乍到之时,首先会想到去航天发射场看看。
月亮之城
西昌的月亮又大又明亮,因而西昌城又被誉为月亮城。
由于地处高海拔、低纬度的安宁河平原,西昌的晴好天气偏多。再加上诸多天然山林和浩渺的邛海对大气层的过滤,使得西昌的月亮又大又明亮。自古在川康地区便有“清风雅雨建昌月”之说,当中“建昌月”说的便是西昌的月亮。
而这些,又是航天发射最优良的气候条件。
从1984年执行首次发射,截至“嫦娥二号”任务前,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共将57颗国内外卫星送入太空,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多项第一,是国内唯一能够发射低温燃料火箭、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月球探测卫星,同时也是对外开放最早、承揽外星发射次数最多、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现代化航天发射场。
也许对航天发射已经习已为常,就在嫦娥二号发射前后几天里,这座被世界关注的小城市却一如既往的平静,大街小巷中,几乎看不到一点关于嫦娥和发射的宣传标语和招贴广告。
在距离发射中心较近的村庄,庄稼都成熟了,人们大多在其间忙碌着。问及嫦娥发射,他们说起来轻描淡写,“这有什么,要大老远跑过来看?”
唯一觉得麻烦的,就是发射的时候,要从家里撤离,到较远的空旷地去。
这是近十年来的习惯动作。今年,每次执行发射任务,都要疏散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人民群众。
也有些倔强的村民,会在发射当口偷空揽生意,腾出自家院落,或者在空地上搭起一个平台,供远道而来的游人落脚,观看一飞冲天的景致。
而稍远的城区里,特别是小城北部的古城里,时间显得一如既往的悠长和缓慢。看不到标语,看不到刻意的宣传,只有几个月亮和飞天的塑像长年在街头竖立着。
到今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整整40年,“在完成卫星发射任务的同时,中心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积极拉动驻地旅游业发展。”
但也有当地出租车司机说,“没觉得这几年发射有啥影响,来这里的游客不如想象的多。”
实际上,航天工业给这座城市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近年来,西昌城市综合竞争力急剧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进入中国西部十强、四川省三强,成为全国14个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范例县市,以及四川省十大最具活力县市。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