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东京11月16日电 (记者蓝建中)日本文部科学大臣高木义明16日宣布,研究人员已经确认,在日本“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密封舱的回收容器中发现的1500个物质微粒,大部分是来自“丝川”小行星的岩石。
这是人类首次从小行星上采集到物质,可以说“隼鸟”号完成了最重要的任务,圆满完成了探测小行星的计划。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今后将与全国研究人员合作,对这些小行星物质进行详细分析。由于“丝川”小行星保持了46亿年前太阳系诞生时的状态,分析它的物质有可能帮助弄清太阳系的起源。
地球上的岩石在地质活动中经历了巨大变化,无法用于研究太阳系刚诞生时的情形,所以调查“丝川”小行星等未发生变化的天体必不可少,获得其岩石样本一直是研究人员的夙愿。
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指出,“隼鸟”号回收容器里的微粒尺寸几乎都是千分之一毫米左右,主要成分是橄榄石和辉石等矿物。虽然这些矿物在地球上也存在,但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微粒成分与“隼鸟”号靠近“丝川”小行星时观测到的小行星表面岩石成分一致,而且其中金属含量比例与地球岩石有重大差异。科学家经过慎重研究断定,这些微粒是来自“丝川”小行星的物质。
分析还发现,这些微粒与陨石的性质一致,首次为地球上的陨石几乎都来自小行星的观点提供了物证。
“隼鸟”号的岩石收集舱于今年6月回到地球,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当即开始进行物质回收,但由于微粒过小,作业一直未能取得进展。后来研究人员制作了特殊的刮刀,并在微粒附着在刮刀上的情况下利用电子显微镜观测,从9月份开始连续发现微粒来自小行星的证据。
目前这些微粒还附着在刮刀上,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准备研究从刮刀上采集微粒的方法,同时在收藏容器尚未打开的其他部分继续寻找新的微粒。在明年1月前,将决定把微粒分配给哪些研究机构,进行更加详细的分析。
“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于2003年5月升空,2005年11月在“丝川”小行星上两次着陆。由于在采集岩石标本时发生故障,探测器未能按照预定计划采集岩石,但是研究人员认为着陆时扬起的沙粒有可能进入了密封舱。此后,该探测器克服燃料泄漏、电量不足等困难,经过近5年漂泊,密封舱最终在今年6月13日坠落至澳大利亚南部,随后被运回日本。
“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不仅实现了往返于地球和小行星的创举,还通过远距离观测发现“丝川”小行星具有如同瓦砾堆积的内部结构,获得了很多珍贵的科学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