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研究显示生命可能在星系中实现散播
“生原说”或“胚种论”(Panspermia)是一种宇宙生物学机制,描述有机物质在星系中散播的可能性,但是宇宙射线和紫外辐射意味着大多数有机物在此过程中将被摧毁,或者在抵达新大陆之前被破坏或死亡。但现在,加拿大亨茨伯格天体物理研究院(HerzbergInstituteofAstrophysics)的访问学者保罗·维森(PaulS.Wesson)提出了一个不一样的观点,他认为遭受破坏的有机物质仍然能够催生新的生命。他将这一机制命名为“死亡胚种论”(necropanspermia)。
在此之前,人们已经提出了多种可能的“胚种论”机制,其中最早的要数1871年开尔文提出的一个理论,他认为生命有可能通过彗星或陨星进行散播。而对于这些理论最主要的质疑在于,怀疑者们认为宇宙空间的电磁辐射环境和宇宙射线将杀死或灭活微生物,并打散生物大分子之间的化学键,导致DNA或RNA变异或死亡。由此,微生物体即使藏身彗星、陨星或星际尘埃的庇护之下,仍然难逃被杀死活灭活的命运,退一步说,即使它们幸运地在太阳系中实现了传播,但要耐受超出太阳系范围的超长距离旅程,是非常不现实的。
其他研究者进行的计算显示,随机的化学反应不可能产生地球上出现的遗传基因信息,地质学和古生物学证据表明,在地球形成后大约5亿年便出现了最早的生命形式,它们最初形成于一种氨基酸“原始汤”内,这里进行的随机化学反应逐渐产生了复杂大分子并最终导致生命形式的出现。但是计算显示在短短5亿年间,随机反应顶多能产生194“比特”的信息,这远远少于生成一个典型的病毒所需的12万“比特”信息量。
维森认为有两种模式可以解释地球生命起源问题。一种模式是当时的原始汤内,化学反应并非是随机的,而是有“定向”的;另一种模式是: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得益于来自其他天体的,已经含有成熟遗传信息的物质。但考虑到太空旅行的极度毁灭性,维森认为最有可能被带到原始地球的,是一些已经死亡或已被灭活的病毒类有机物质,它们被包含在宇宙尘或陨石中抵达地球。
维森指出,死亡的有机物质在一个环境适宜的新世界中会逐渐复苏,并且一些微型生命体会发展出效率极高的酶,它们进行化学键断裂和损伤的自我修复进程。但他的论文中对于这些死亡微生物将如何复苏的机制叙述不明确。
维森表示,对于“死亡胚种论”的验证可以通过在外太阳系寻找有机物质来进行,或在实验室进行试验,确认基因“残片”有否可能进行自我重建并形成自养型,可自我复制的分子体。(新浪科技 晨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