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显示,黑洞碰撞可能会发生许多次,每次碰撞的中心点都会非常精确地位于宇宙微波背景上的同一个点,即使它们发生于不同的“地质年”
【搜狐科学消息】 据国外媒体报道,通常来讲,当某人问及宇宙大爆炸之前所发生的状况并不会被认为是一项科学问题。依据宇宙大爆炸理论,在137亿年前时间并不存在。但目前,英国牛津大学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和亚美尼亚耶烈万物理学会的瓦赫•古萨德杨(Vahe Gurzadyan)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中发现一种效应,使他们能够“窥视”到宇宙大爆炸之前的状况。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是遍及宇宙的放射线,它是宇宙诞生仅30万年时的残留物。上世纪90年代初,科学家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温度存在各向异性,这意味着温度存在十万分之一的波动,这一波动为宇宙大爆炸理论提供最可靠的观测证据。由于微小的温度波动形成了当前我们所处宇宙较大结构的变化。非常重要的是,由于宇宙大爆炸之后数秒内出现了膨胀,这种温度波动被认为是随机性的,这使得宇宙辐射接近均匀分布。
然而,目前彭罗斯和古萨德杨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中发现一个同心圆,在这里温度变动远低于预期,这暗示着宇宙微波背景微射各向异性并不是完全随机性。科学家认为这些同心圆是超大质量黑洞之间碰撞释放强大的能量爆发,这种能量爆发多数呈等方性爆发。
这种能量爆发在温度等级上比正常局部变动的能量更多,科学家推测这一解释的奇特之处在于多数较大的等方性同心圆结构可以出现于宇宙大爆炸这前。
这项最新研究并未否定研究结果源于宇宙大爆炸理论,相反,它进一步支持了这一观点。科学家解释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同心圆结构支持我们可能生活在一个周期性宇宙的可能性,在一次“地质年(aeon)”的末期或者宇宙引发另一次宇宙大爆炸开启另一次地质年,这一过程是无限期地重复。
在过去,因为彭罗斯曾注意到另一个更为人广泛接受的宇宙膨胀理论,他曾调查过周期宇宙模型。在之前的宇宙膨胀理论中,它无法解释为什么宇宙之初会存在如此低的熵值。低熵状态(或者高度有序状态)是形成宇宙复杂物质的前提条件。而周期宇宙模型则认为,当一个宇宙膨胀至最大限度时,黑洞将被蒸发,而同时它们内部吞噬存储的所有信息也将消失,从宇宙中移除熵值。基于这一点,一种新的地质年以低熵值状态开始。
由于这些较小的同心圆结构具有较大的重要意义,科学家将进一步证实其存在性,并寻找最佳解释该现象的模式。彭罗斯和古萨德杨基于美国宇航局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WMAP)和BOOMERanG98两项实验,能够探测到同心圆结构,并排除了由于设备误差导致观测失误的可能性。
但是,即使这种同心圆结构最后被证实果真是大爆炸之前残留物质,周期宇宙模型仍无法成为最佳解释方法。周期宇宙模型仍需要解释不同“地质年”之间出现的巨大转变,以及为什么该模型要求所有粒子在未来某一时刻失去其质量。(卡麦拉)
(责任编辑:罗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