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号”谢幕之旅
“发现号”谢幕之旅
文/寇立研
以“发现号”为代表的航天飞机道路虽将终结,但它在谢幕之际已经带出薪火相传的种子;
从机器人到新飞船,未来太空并不寂寞。
2月25日,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自卡纳维拉尔角顺利升空,这是它的谢幕之旅。自1984年首飞以来,它绕地飞行超过5600圈,行程约2.3亿公里,累计飞行352天,曾经运载宇航员180人。“发现号”后,“奋进号”与“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分别将在4月和6月各有一次飞行,一个接一个谢幕之旅将上演。之后,航天飞机将告别航天舞台。以“发现号”为代表的航天飞机道路虽将终结,但它在谢幕之际已经带出薪火相传的种子,一代“航天明星”虽将退场,但未来航天器与航天技术的新剧集却已开拍。
无奈隐退
从哈勃太空望远镜、国际空间站到众多卫星,太多人类太空成就因“发现号”而实现。但它确实到了该退休到博物馆供人瞻仰的时候。美国一共制造了6架航天飞机,5架投入使用,迄今在事故中损失2架,事故率惊人。从“挑战者号”到“哥伦比亚号”,每次航天飞机失事都让世人震动和沉痛不已。
并非航天飞机不尖端,不精密。它的问题是太尖端和精密。决定走这条道路时,美国人觉得它有很多好处:可重复使用从而降低费用、水平降落比飞船更安全、比飞船舒适、运载能力强。然而,30年来的实践表明,它既不省钱也不安全,只剩下乘员舒适和运载能力强两个好处。
航天飞机太复杂。走飞船道路的科研组织通常协调好十个左右的分系统就可以把飞船送上天,如果只是货运飞船,会更简单。而航天飞机有3500多个分系统、250多万个部件。
这样复杂的组成给研制、工程控制都带来巨大负担,极易造成一个小意外摧毁全系统的悲剧。“挑战者号”1986年由于燃料舱O形环失效而毁,“哥伦比亚号”2003年由于燃料箱表面泡沫材料脱落击中机翼而毁。
复杂的系统使每次飞行成本极高,据说每次飞行需要5亿美元左右。而且航天飞机没有逃逸系统,实行人货混运,如“挑战者号”和“哥伦比亚号”事件中,人们都只能眼睁睁看着惨剧发生,毫无挽救宇航员的办法。
是时候了,航天飞机,这个掺杂了太多毕其功于一役的急切工程思维和展示制度优越性的时代产物,到了隐退的时候。
引出高手
虽然是谢幕演出,但“发现号”这一次如以往一样,继续承担着大任务:它不仅搭载6名宇航员,为国际空间站送去一个永久多功能舱,为其增加额外的储物空间,还为国际空间站带来了一个“机器人宇航员2号”(Robonaut 2)。这将是太空中第一个人形机器人。
“2号”现在还只有上半身,双腿仍在抓紧研制中。NASA努力争取在今年结束前把两条腿给“2号”送上去,以便他能在肚子里的“大脑”指挥下,在空间站内完成擦扶手、清理空气过滤器之类的杂活。
“2号”是一位高手。NASA不是为了让他去打杂,而是真正能与宇航天友好相处,帮宇航员处理危险、琐碎工作。
机器人“2号”不是硬邦邦的,躯干、手臂和每根手指上都有防护软垫,关节里装满了弹簧,全身遍布350多个电子传感器,指尖甚至能感受到一根羽毛的存在。
人工智能使航空航天设备可以无人化操作,是当前的一个技术潮流。从美军的X-37B、X-47到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