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的质疑。
如美国宇航局埃姆斯研究中心的天体生物学家克里斯·麦克凯(Chris McKay)评价说:“蓝绿藻生活于液态水中,并且需要进行光合作用。这表示它们可以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而进行这一过程的能量来自太阳光。那么这一点就意味着陨石环境必须要有液态水并有阳光照射,除此之外还必须要有高浓度的氧气。而这样的环境似乎不符合目前学界对于陨石环境的理解。即便陨石中真的含有水,那也应当是在陨石的内部而非表面,但如果在内部的话就不会有阳光了。”
麦克凯认为胡佛的研究结果有两种可能性:要么他看到的这种独特纤维状结构仅仅是一种形态学上的巧合,要么就是目前科学家们对于陨石上环境的理解可能与真实情况有很大的出入。
他对胡佛采用的研究方法总体上表达了尊重。并认为胡佛已经提出了足够的证据来证明这一结构确实来自陨石自身,而非落到地球之后的外来生物污染。
麦克凯在一份发给美国太空网编辑的邮件中说:“理查德·胡佛是一位工作细致,颇有成就的天体生物学家,因此我有完全的理由相信他所观察到的结构是陨石自身所携带,而非来自地面污染。”
对杂志的质疑
在《宇宙学杂志》发布这一研究结果的论文后,一些科学家仅仅凭着对这本杂志的声誉问题,就表示他们对此深表怀疑。
一位明尼苏达大学的生物学家迈耶斯(P.Z. Myers)在自己颇受欢迎的科学博客上写道:“这根本不是一份严肃的科学杂志,而只是一群冒牌学者在一起组成的小团体。他们痴迷于地球生命源于太空的想法。这本杂志没有发行版,而只是一个粗制滥造的小网站,看起来就像是上世纪90年代从虫洞中时空穿越而来的一样。每次发表的都是一派胡言乱语,毫无编辑审核可言。”迈耶斯还称这份论文是“垃圾”。
而一位来自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微生物学家罗斯·瑞德菲尔德(Rosie Redfield)则质疑这份杂志究竟有没有像它自己宣称的那样经过了同行评审。
她在自己名为“RRResearch”的个人科学博客中写道:“这份杂志宣称他们已经将论文寄给100位该领域的专家,并将择日发布同行评议结果。但它究竟有没有在发表这一论文前进行同行评议呢?它再过几个月就要关门了,一共仅仅存在了两年时间。总的来说这份杂志的刊载水平是非常差的,看起来编辑似乎没有进行任何的把关或编辑工作。”
宇航局出面
随后,美国宇航局出面确认,这一论文事先并未经过同行评议。
位于华盛顿的美国宇航局科学任务董事会首席科学家保罗·赫兹(Paul Hertz)在一份声明中说:“美国宇航局不能断然对某一科学结论持支持或否定态度,除非其论文已经经过了资深专家的详细评估和考察,”他说,“这一论文最初是在2007年递交《国际天体生物学杂志》的。然而到目前为止,对其进行的同行评议还尚未结束。
其他一些看过这一论文的科学家面对采访要求不愿对此进行评价,仅仅表示这一论文不值得多加关注。
而刊载这一论文的《宇宙学杂志》编辑则对这样的评价进行了反驳。在文章发表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他们称这“就像是学校里妒忌的孩子们的恶作剧”。
对于一些有关为什么这一论文没有在更加权威的杂志,如《科学》或《自然》上发表的质疑。《宇宙学杂志》的编辑们给出了这样的驳斥,称这两本杂志同样有着不光彩的历史。历史上这两份杂志曾多次拒绝刊登后来被证明是极其重要的论文,被拒绝的人中间后来甚至有多位科学家被授予了诺贝尔奖。
他们说:“《科学》和《自然》杂志只知道挣钱。而《宇宙学杂志》是免费的,我们的事业是推动科学进步。”
往事重演
这一幕并不让人陌生。因为这并非第一次因为陨石中发现生命迹象的话题而导致这样的激烈争论了。
1996年,有研究人员称在一块发现于南极的火星陨石ALH84001中发现了微生物化石。这一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迅速引发强烈关注。这一论文被发表于《科学》杂志。其第一作者为美国宇航局约翰逊航天中心的大卫·麦克凯(David McKay)(注意不要和上文中提及的宇航局埃姆斯研究中心的克里斯·麦克凯相混淆)。
当时这一消息迅速占据了世界各地报纸和新闻媒体的头条位置,甚至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也亲自做了宣布。
但是数年后,科学家们最终对这一结果表示质疑——不过也有一部分科学家仍然认为这一结果是可信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