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2011年7月1日刊封面图片
导读:最新一期的英国《经济学人》于2011年7月1日正式出刊。本期封面文章标题为“太空时代的终结”。文章认为,内层空间对人类很有用,而外太空探索已成为历史。
大百科全书对地球究竟有多大问题的明确答案是,其赤道直径为12,756公里,或以另一部分人常用的长度单位计算是7,926英里。另外,它还有包含环绕的大气层。有人质疑是否应把大气层算作计量地球大小的一部分内容。的确,包括全部空气在内的地球实际直径只有近13,000公里,但即是如此也仍不足以充分衡量地球的大小。
截至目前,地球的规模还在扩张。现在,环绕地球之上的真空空间有众多人造卫星在飞行,在大气层之外形成了一种人造科技环境(Technosphere)。大多数人造卫星环绕在仅距地球实物表面之上的数百公里空间飞行,而另一些距地球3.6万公里之上空间的许多卫星,形成了像环绕土星那样的一个环绕带;它们以24小时环绕地球一圈的速度在各自的空间轨道上飞行,周而复始在同一空间点上重现。
由此看,地球规模远比传统教科书上的答案要大得多,它还说明人类在空间时代取得了骄人的成就。电信业、天气预报、农业、森林保护,甚至寻找矿藏都因此取得了革命性的进步。战争形式因此也发生了根本改变。不会再有任何军事大国还想要悄悄调动军力的可能性。地球上任何一处建筑物的精确地点也变得一目了然。以卫星为基础的全球定位系统能够引导精确制导炸弹直奔所需的轰炸目标。
然而,以上提到的空间时代的全部内容,仍不足以被一批热切向往星际旅行的人们所认同。即使像冯·布劳恩这样在二战中为德国建造V2火箭,在冷战中为美国阿波罗项目服务的一大批工程师在倾力为军事目的服务的同时,也在梦想着自己能以当时具备的手段实现星际旅行,而众多科技人员还想要在此取得更高的成就。
人类首次到达的地球同步轨道与冯·布劳恩1958年完成的大作、《登月先锋》中提及的轨道不是一回事。以上世纪50到60年代早期火箭能力对空间的认识,当时的想法还只是一种冒险和探索。美国空间项目和竞争对手苏联取得的进步,天衣无缝般地缩短了人类幻想星际旅行和太空漫游的过程。
有些星球可能还由外星人占据着,但它们和另一些星球在等待着人类征服。人们广泛相信,这种征服要耗去未来仍生存的人类的一生时间。这由此让人们看到,地球上方的3.6万公里不是人类雄心的极限,它还让人认识到的是,梦幻变成现实的人类空间飞行,又会成为新的梦幻。正因如此,人类太空时代可能已结束。
今天热切向往星际旅行的人们会毫无疑问地强烈反对下此结论。他们特别喜爱美国的埃罗-穆斯克和英国的理查德-布兰森等人推动的,旨在促使人类宇航飞行能成功进行商业化运作的私人宇航探索事业。
他们的事业可能的确只想要达到如此程度,但是,市场似乎不大,且很脆弱。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太空旅行在任何情形下,都是一项与仅高于地球低轨道飞行的完全不同的豪华服务业务。即便是最远到达月球的开支,也会让潜在想要参与太空旅行的人数降到少之又少的地步。这类服务的另一收入来源是把宇航员送到漆黑一片的国际空间站,而后者是个耗资1000亿美元的浪费巨大,而且它从来都不是以科学名义建立起来的空间站。
由此要提到的第二个目的的理由,是2011年可被看作热衷星际旅行者的梦想最终破灭的年份,它也许会被载入未来的历史书籍。今年是美国航天飞机计划停运的年份,其执行的最后一次飞行
[1] [2] 下一页